
因撞擊而産生宏大的聲響。 唐 李華 《含元殿賦》:“乃撞宮懸,砯碣天地。”
“砯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īng jié(注音:ㄆㄧㄥ ㄐㄧㄝˊ),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指因撞擊而産生的宏大聲響,常用于描述水聲、雷聲或物體猛烈撞擊的聲音,具有強烈的象聲效果。例如:
“瀑布從懸崖峭壁間奔騰而下,水聲砯碣,震耳欲聾。”
字源與結構
唐代李華在《含元殿賦》中寫道:
“乃撞宮懸,砯碣天地。”
此處以“砯碣”形容鐘鼓等樂器撞擊時的震撼聲響,凸顯場面的恢宏。
該詞屬生僻詞彙,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古風語境中,可增強聲音的生動性與畫面感。日常交流中可用“轟鳴”“震耳欲聾”等替代。
如需查看更多權威解釋,可參考漢典或古典文獻。
砯碣(pēng jié)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石(矶)和石(矢)。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但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它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光彩耀眼、石頭閃亮、光芒四射等等。
在繁體字中,砯碣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中,砯碣的字形略有差異。在篆書(古代印章上刻寫的字體)中,砯碣的字形為豎立的石頭旁邊有個矢字旁,形狀較為獨特。
以下是一些例句,以幫助更好理解砯碣這個詞:
1. 太陽下山的時候,天空變得砯碣一片。
2. 雪白的石台反射出砯碣的光。
組詞:砯碣狀、砯碣石、砯碣光、砯碣亮
近義詞:煌煌、明亮、燦爛
反義詞:黯淡、暗淡、昏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