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長度單位,鋪四指為扶,一指為寸。形容甚小。《韓非子·揚權》:“上失扶寸,下得尋常。”《尚書大傳》卷二:“五嶽皆觸石而出雲,扶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 三國 魏 應璩 《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扶寸肴脩,味踰方丈。”
扶寸是古代文獻中出現的複合計量單位,由“扶”與“寸”構成。《禮記·投壺》記載:“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鄭玄注雲:“鋪四指曰扶,一指按寸。” 此處“扶”指四指并列的寬度,約合漢代三寸(約6.9厘米),而“寸”為單指寬度。兩者組合後,“扶寸”可理解為以手為尺的測量方式,常見于先秦禮制場景,如投壺、建築規制等。
《說文解字》釋“扶”為“佐也”,段玉裁注指出其衍生義包含“手相佐持”,引申為借助肢體輔助計量。該詞在《東觀漢記》中亦用于描述器物尺寸,如“劍長扶寸”,印證其作為微型單位的實用性。現代漢語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列為曆史詞彙,标注屬古代度制範疇。
“扶寸”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作為古代長度單位,“扶”指四指并攏的寬度(約3寸),“寸”為一指寬度,合稱“扶寸”形容極小的長度。例如《韓非子·揚權》中“上失扶寸,下得尋常”,以微小與巨大的對比強調權力失衡的後果。
比喻意義
引申為“力量雖小卻能起關鍵作用”,如用手指輕托物體,雖用力不大卻能提供支持。常用于描述細微的助力或影響,如三國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用“扶寸肴脩”比喻簡樸飲食的珍貴。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韓非子·揚權》及《尚書大傳》等文獻。
八都魯謗語哔叽慘切敞車重身辭面淡慮奠分誂越詄蕩繁朵繁刑重賦費財勞民佛甲草負鐵趕翻公心怪癖故岑國土颔詞豪隽狐祥降敕薦飨甲杖精果韏靽絶代句胪鲙刀困境盭戾令牌靈桌麗霄扪心無愧民營謀龜匿避扭造僑居輕生重義窮猿投林祈瘗羣居三覆散亂豕首說得去田橫島鹈梁通傳頹壓魋顔翔翺相煎何急邪轍行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