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額頭突出。常形容相貌丑陋。《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先生曷鼻,巨肩,魋顔,蹙齃,膝攣。” 清 趙翼 《人面竹》詩:“魋顔十八盤,數與應真配。”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五章:“卯則終身鰥寡怨曠,或擁黑人、黃馘、魋顔、縮項而慰情勝無焉。”
“魋顔”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發音
讀作tuí yán,其中“魋”指古書中一種毛色淺赤黃、形似小熊的野獸,“顔”指面容()。
基本含義
形容人額頭突出,相貌丑陋。例如:“魋顔之相,多見于古代文獻中對異相之人的描述。”
字源分解
用法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籍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中,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其含義偏貶義,強調外貌的異常或不符合傳統審美标準。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相關文獻或語言學資料。
《魋顔》(tuí yá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臉色難看,面色不好看”。該詞源于《莊子·外物》中的一句話:“有魋其顔,其嗜欲人也。”原指一個人的面色因欲望過多而變得難看。後來,這個詞發展成為形容某人由于寒冷、疾病、悲傷等原因而臉色不好看,或形容某人心情不好而臉色難看。
《魋顔》的拆分部首是鬼(鬼魄),魋(鬼字頭)是它們之中的一種變體。該字共有15個筆畫。
《魋顔》的繁體字為「魍顏」。在繁體字中,鬼部的形狀更加複雜,與簡體字有所不同。
古時候,《魋顔》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唐代以前,「鬼」字通常用「目」代替,而「魍」則是以「敄」或「敄口」為部分。漢字的演變使得字形逐漸統一化,現代漢字的寫法才逐漸固定下來。
1. 他聽到那個消息後,臉上的魋顔一瞬間顯露無遺。
2. 長期對抗壓力會導緻身體不適,包括頭暈、乏力和魋顔等症狀。
3. 看着她疲憊不堪的魋顔,我意識到她一定經曆了一段艱難的時光。
1. 組詞:魋顔蠟黃(指面色蒼白無光)
2. 近義詞:臉色不好、面黃肌瘦
3. 反義詞:容光煥發、面色紅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