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處伏兵。《左傳·隱公九年》:“君為三覆以待之。” 杜預 注:“覆,伏兵也。”《宋史·劉锜傳》:“﹝ 劉錡 ﹞遂設三覆以待之。”
(2).三度打敗。《戰國策·燕策二》:“﹝ 齊 ﹞遂與兵伐 宋 。三覆 宋 , 宋 遂舉。”
(3).三度複審。 宋 文瑩 《玉壺清話·李先主傳》:“時天下罹亂,刑獄無典,因是凡決死刑,方用三覆五奏之法。”
“三覆”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分析:
三處伏兵
該釋義最早見于《左傳·隱公九年》:“君為三覆以待之。”杜預注:“覆,伏兵也。”。例如《宋史·劉锜傳》中記載的軍事部署即為典型用例。
三度打敗
指連續三次擊敗對手,源于《戰國策·燕策二》:“﹝齊﹞遂與兵伐宋,三覆宋,宋遂舉。”。此義強調軍事上的多次勝利。
三度複審
指古代司法程式中的多次複核制度,如宋代文瑩《玉壺清話》記載的死刑案件需“三覆五奏”,體現慎刑思想。
在成語化語境中,“三覆”可比喻多次否定或推翻,例如: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可參考《左傳》《戰國策》等文獻來源。
三覆是一個漢字,它由兩個部首組成:一方(方)和襾(覆)。
部首方,意為方形,是描述四方的形狀;部首覆,意為覆蓋,表示蓋在别的物體上。
三覆的含義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再覆蓋三層,擴大範圍,也可以指反複覆蓋多次。
三覆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所不同。古代常用的是「又」字旁加「襾」,現代漢字簡化後為「覆」。
三覆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保持一緻,都是「三覆」。
以下是一些使用三覆的例句:
與三覆相關的組詞有:覆蓋、覆轍、覆寫。
近義詞有:重複、重疊、重疊。
反義詞有:除去、揭開、剝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