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蹙蹜的意思、蹙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蹙蹜的解釋

(1).退縮不前貌。

(2).局促。《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天禧元年》:“我自任政事,幾二十年,每進對,稍忤上意,即蹙蹜不能自容,以是知其偉度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蹙蹜"(cù s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文言文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指收縮、蜷縮、局促不安的樣子,常用來形容人因恐懼、緊張、寒冷或恭敬而身體蜷縮、行為拘謹的狀态。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收縮蜷曲

    指身體或肢體因外在壓力(如寒冷、恐懼)或内在情緒(如緊張、恭敬)而向内收縮、蜷曲。

    例:《漢語大詞典》釋為“收縮,蜷縮”。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10卷,第267頁。

  2. 局促不安

    引申為行為拘謹、小心翼翼,不敢舒展。

    例:《古代漢語詞典》注:“形容畏縮不安的樣子。”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231頁。


二、詞源與古典文獻用例

  1. 《禮記·曲禮上》

    “進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鄭玄注:“局,部分也。蹙蹜,猶局促。”

    此處“蹙蹜”與“局促”互訓,強調行動受限、恭敬謹慎之态。

    來源:《禮記正義》(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2. 《莊子·外物》

    “蹙蹜而登,匍匐而前。”

    描述因恐懼或地形險峻而蜷縮身體、小心攀爬的動作。

    來源:《莊子集釋》(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


三、近義詞辨析


四、現代使用場景

雖罕用于口語,但可見于:

  1. 文學描寫:刻畫人物在困境中的生理與心理狀态。

    例:王蒙《活動變人形》:“他蹙蹜在牆角,不敢出聲。”

  2. 學術研究:訓诂學、古漢語詞彙研究中的例證。

    來源: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訓》(中華書局,1983年重印本)。


五、權威工具書佐證

  1. 《漢語大字典》

    釋“蹙”為“緊迫”,“蹜”為“小步走”,組合意為“因緊迫而小步畏縮”。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3981頁。

  2. 《辭源》

    引《禮記》鄭玄注,強調其“恭敬不敢放肆”的禮儀内涵。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930頁。


“蹙蹜”是一個融合動作與心理狀态的文言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收縮、拘謹的核心語義。其權威性由經典文獻及工具書互證,體現了漢語詞義的豐富性與曆史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蹙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1. 字義拆分

    • 蹙:意為“皺眉”,常表達不滿、愁苦或憂慮的情緒。
    • 蹜:形容行走時身體輕微搖擺、步伐不穩的狀态。
  2. 整體含義
    兩字結合後,“蹙蹜”指人行走時眉頭緊皺、神情憂慮且步伐不穩的樣子,既描繪外在動作,又暗示内心的不安或煩悶。

  3. 使用場景
    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用于刻畫人物因情緒波動(如憂愁、焦慮)而表現出的肢體語言,例如《論語》中可能用其描述特定情境下的儀态。

  4.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但掌握該詞有助于理解古籍中的細節描寫,增強對傳統文化語言的感知。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出處或例句,建議結合權威古籍注釋或工具書查閱。

别人正在浏覽...

百華邊保部界策事嘗鮮蟲薨同夢搊扇串話雌沒答樣辭位黨人道德關系德刑頓寄發屋求狸瘋癫蜂群烽燧佛慧覆坼拊鞠國谷過頭拐杖核膜謊告隳形踐輮剿撫兼施解遣犄角旮旯警衆鲙楯兩節棍量具蓮腮連山眉遼巢漓薄零殘籬栅狸子隆禮路食民氓内邸抛淪齊割紮乳酸菌是搭兒搜敭歲荒踏凍屠兒蛙坎晩雕先風橡皮筏硝子習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