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核骨的意思、核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核骨的解釋

(1).骨骼部位名。指第一跖趾關節内側圓形突起。《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足五趾骨》:“趾者,足之指也。名以趾者,所以别于手也,俗名足節,其節數與手之骨節同,大指本節後内側圓骨努突者,一名核骨,又名覈骨,俗呼為孤拐也。”

(2).泛指突出像核狀的骨頭。 鄧友梅 《拂曉就要進攻》:“哨兵沒言語,喉頭的核骨動了動。”此指喉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核骨"是漢語中具有專業屬性的複合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釋義:

一、基礎釋義 指骨骼中呈圓核狀突起的部分。《漢語大詞典》釋為"骨骼關節處隆起的圓形部分"(來源:《漢語大詞典》第4版),常見于手足部位的骨性突起結構,如足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舟狀骨結節。

二、醫學解剖釋義

  1. 現代解剖學特指距骨(talus),《人體解剖學》教材标注該骨位于踝關節,承擔下肢力量傳導(來源:《人體解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2. 中醫典籍《黃帝内經》記載:"核骨,踵骨之下者也",對應足部骨骼結構(來源:《素問·骨空論》)

三、中醫文獻釋義 《醫宗金鑒》記載核骨為足太陰脾經循行部位,穴位定位參照公孫穴(來源:《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明代《普濟方》記載該部位與脾經病症關聯(來源:《普濟方·卷四百十二》)。

網絡擴展解釋

"核骨"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解剖學專指部位 指人體足部第一跖趾關節内側的圓形骨性突起,即大腳趾根部内側的凸起部位。該名稱源自中醫典籍《醫宗金鑒》,在古籍中也被稱為"覈骨",民間俗稱"孤拐"。這一部位在足部骨骼結構中具有重要定位作用。

二、泛指核狀骨突 可代指人體其他部位類似核狀的骨性突起,常見用法包括:

  1. 喉結部位:如文學作品《拂曉就要進攻》中描述的"喉頭的核骨"
  2. 其他關節突:如手腕、腳踝等處的明顯骨性标志

需注意:該詞屬于專業/文學用語,現代醫學更常用具體解剖學名稱。建議需要精确醫學定位時,參考《格氏解剖學》等權威著作或咨詢專業醫師。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和文學用例,實際應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鄙俚淺陋碧玉壺駁估不祧之宗欃檀敕躬出的從兄丹筍附點扶蕖港客葛越官船何誰嘩疑昏缪夾鏡檢句餰粥角量激丹金梭積歲累月客将曠日持久诳吓棱殺曼聲蒙漢面雍樹糜草念誦逆天違衆諾貝爾獎沛中歌飄疾瓢勺潑油救火鉗蓋僑眷跂蹻請降親就丘嫂綦轍群陰上當學乖賞罰不明梢兒盛況水火太煞通籌通洩蜼螭委佩瀢沱危重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