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責,毀謗。 宋 曾鞏 《答裴煜》詩之二:“親朋為憂危,議語數鐫蕩。久之等聾眊,兀矣坐閭巷。”
"镌蕩"是一個具有文學性和形象性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兩個單字的古義及組合後的引申義來理解:
镌(juān)
本義指用鑿子雕刻金石,引申為深刻銘記、删減修飾。如《說文解字》釋:"镌,琢石也",強調其雕琢刻畫的特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11卷,第128頁
蕩(dàng)
原指水流沖擊洗滌(如"蕩滌"),後擴展為清除、淨化、使空曠。《廣雅·釋诂》注:"蕩,除也",含去除雜質之意。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297頁
組合義
"镌蕩"融合了雕刻的深刻性與蕩滌的淨化力,喻指通過精煉打磨去除冗餘,使事物呈現純粹本質。常用于描述文字錘煉、思想升華或藝術提純的過程。
來源: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公篇》
來源:《中國哲學辭典》,台灣商務印書館,第563頁
該詞雖未收入《現代漢語詞典》,但可見于古典文獻及學術論述:
來源: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年,第321頁
多出現于文藝評論、哲學思辨類文本,如:
"詩人曆經十年镌蕩,終将百行長稿凝為八句絕唱。"
"禅修即一場心靈的镌蕩之旅。"
注:因"镌蕩"屬文言複合詞,現代工具書收錄有限,釋義主要依據古典文獻用例及權威漢語研究著作,未提供網絡鍊接以确保參考資料真實性。
“镌蕩”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uān dàng(注音:ㄐㄨㄢ ㄉㄤˋ),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指責,毀謗。
該詞多用于描述因言語或行為引發的批評與非議,帶有貶義色彩。例如宋代曾鞏在《答裴煜》詩中提到:“親朋為憂危,議語數鐫蕩”,即通過“镌蕩”表達親友因擔憂而議論紛紛的狀态。
曾鞏詩句“議語數鐫蕩”是典型用例,反映了宋代文人通過此詞表達對輿論壓力的無奈。現代語境中,該詞因生僻而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文學創作。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詩詞集等典籍。
包世臣辨明冰玉辟言參共逞禍誠砺遲晚窗棂吹胡子瞪眼睛垂缯刺戒詞丈村卷大悲咒電台東文咄咄書空蜂屯螘聚偾張富族館遞跪土地果成還途還音緩步代車會宴驕狂疾瘳寄靈金斷警絶警衛員眷倚拘喚可憐款跨禮門龍馬籠罩落力鬘花沐恩沛厲清絜青銅錢秋觐日就月将紗縠生不如死時主溲便俗谛檀君天上麒麟通關手婉娩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