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責,毀謗。 宋 曾鞏 《答裴煜》詩之二:“親朋為憂危,議語數鐫蕩。久之等聾眊,兀矣坐閭巷。”
“镌蕩”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uān dàng(注音:ㄐㄨㄢ ㄉㄤˋ),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指責,毀謗。
該詞多用于描述因言語或行為引發的批評與非議,帶有貶義色彩。例如宋代曾鞏在《答裴煜》詩中提到:“親朋為憂危,議語數鐫蕩”,即通過“镌蕩”表達親友因擔憂而議論紛紛的狀态。
曾鞏詩句“議語數鐫蕩”是典型用例,反映了宋代文人通過此詞表達對輿論壓力的無奈。現代語境中,該詞因生僻而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文學創作。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詩詞集等典籍。
《镌蕩》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作動詞,表示雕刻或刻寫與寫意,也用于形容筆觸或指法矯健有力。
《镌蕩》的包含兩個部首,分别為金部和草部。金部通常表示與金屬相關的事物,草部通常表示與植物相關的事物。《镌蕩》共有16個筆畫。
《镌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于《爾雅·釋诂》一書。在古代,人們通過雕刻和刻寫來傳承文化和藝術,這也是《镌蕩》這個詞的起源所在。
《镌蕩》的繁體字是「鐫蕩」。
古代的漢字常常有多種寫法,而《镌蕩》也不例外。在古代文獻中,可以看到《镌蕩》的不同字形,如「劗蒗」、「劗蕩」等。
1. 他用刀在石頭上镌蕩出一幅精美的山水畫。
2. 這位書法家的字迹飄逸而镌蕩,令人歎為觀止。
1. 雕镌:使用刻刀進行雕刻。
2. 镡镌:舊時指用刀在木闆上雕刻成紋飾。
3. 镌刻:刻寫與雕刻。
1. 雕琢:雕刻或修飾。
2. 刻畫:用筆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3. 落款:畫家或書法家在作品上籤署姓名。
1. 粗糙:形容不細緻、不精湛。
2. 笨拙:形容動作或技藝不靈活、不靈巧。
3. 筆力:字迹的力度和變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