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點絳脣 ”。1.詞調名。 南朝 梁 江淹 《詠美人春遊》:“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後詞名取此。又名《點櫻桃》。雙調,有四十一字、四十二字、四十三字諸體。參閱《詞譜》卷四。
2.曲牌名。《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仙呂調隻曲》:“按《點絳脣》原出於詞體,南調引内,用詞之全闕,即《琵琶記》‘月淡星稀’可証。 元 人将詞之前半闕通章葉韻,為北調體,即首闕通行之格也。第三闕, 董解元 《西廂》係北調,亦用南體,僅見於此。”
“點绛唇”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詞牌起源
該詞牌名源自南朝梁代江淹《詠美人春遊》中的詩句“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绛唇”。後成為宋詞經典詞牌,又名“點櫻桃”“十八香”“南浦月”等。
詞體結構
以馮延巳《點绛唇·蔭綠圍紅》為正體,雙調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五句四仄韻。另有四十三字等變體。
曲牌應用
元代後發展為曲牌名,如《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中記載其用于南北曲調。
妝容釋義
“點绛唇”字面指古代女子用胭脂點染嘴唇的妝容技巧,秦漢時期已有“點唇術”,通過修飾唇形突顯美感。
文學象征
在詩詞中常借代女性形象或婉約意境,如“暗塵不起,酥潤淩波地”描繪朦胧柔美的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詞作或曆史演變,可參考《詞譜》《升庵詞品》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