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猃狁 。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詩·小雅·采薇》:“靡室靡家, 玁狁 之故。” 毛 傳:“ 玁狁 , 北狄 也。” 鄭玄 箋:“ 北狄 ,今 匈奴 也。” 元 馬緻遠 《漢宮秋》楔子:“ 獯鬻 玁狁 ,逐代易名;單于可汗,隨時稱號。” 魯迅 《墳·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玁狁 早到過中原,五胡來過了, 蒙古 也來過了。”參見“ 獫狁 ”。
“玁狁”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個北方遊牧民族名稱,通常與“猃狁”相通,讀作xiǎn yǔn。以下是具體解釋:
玁狁是商周時期活躍于中國西北的遊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陝西、甘肅及内蒙古一帶。他們常與中原王朝發生沖突,尤其在周代(如周宣王時期)頻繁侵擾邊境,被記載于《詩經》《史記》等文獻中。例如《詩經·小雅·采薇》提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反映了當時戍邊将士與玁狁作戰的艱辛。
學術界普遍認為,玁狁是匈奴的前身之一,或與後來的犬戎、葷粥等族群有淵源。戰國後,“玁狁”一詞逐漸被“匈奴”取代。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考證或地理分布細節,建議查閱《漢書·匈奴傳》或考古研究資料。
《玁狁》是指古代匈奴族的一支部落,也指匈奴族的一種軍事組織形式。此外,它還可用作比喻,表示野蠻、殘暴的意思。
《玁狁》的拆分部首分别為“王”和“犬”,整個字共有13個筆畫。
《玁狁》一詞起源于古代典籍,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書·匈奴傳》中,用來描述匈奴族的一支部落。後來,這個詞逐漸泛指匈奴族的軍事組織形式以及野蠻的行為。
《玁狁》的繁體字為“玁狁”(注:和簡體字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有所變化的,而《玁狁》的古代寫法為“㲦㲜”。
1. 匈奴玁狁的攻勢給邊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2. 他的舉止粗魯野蠻,就像是一名真正的玁狁。
1. 組詞:匈奴、部落、軍事。
2. 近義詞:野蠻、殘暴、蠻橫。
3. 反義詞:文明、溫和、禮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