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髻的意思、頂髻的詳細解釋
頂髻的解釋
頭頂的發髻。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僧伽羅國》:“此寶乃先王金佛像頂髻寶也,爾從何獲,來此鬻賣?” 唐 劉禹錫 《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之十六:“雙鬟梳頂髻,兩面繡裙花。”《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次日,小孺人起來,忽然頭髮紛披,覺得異樣,将手一摸,頂髻俱無,大叫起來。”
詞語分解
- 頂的解釋 頂 (頂) ǐ 最高的,最上的及最高最上的部分:頂點。頭頂。山頂。頂巅。頂尖。 用頭支承:頂承。頂天立地。 支撐,抵住:頂禮(*********最尊敬的跪拜禮節,兩手伏地,以頭抵住受拜人的腳)。頂門立戶。 從下面
- 髻的解釋 髻 ì 盤在頭頂或腦後的發結:髻丫。髻鬟。發髻。 筆畫數:; 部首: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頂髻的詳細解釋如下:
1.基本詞義
- 頂髻(拼音:dǐng jì)指盤于頭頂的發髻,是古代常見的發型之一。這一詞語多見于傳統文獻或曆史描述中,例如唐代詩詞或佛教典籍。
2.文獻引證
- 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僧伽羅國》提到“金佛像頂髻寶”,描述佛像頭頂的裝飾。
- 劉禹錫《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中“雙鬟梳頂髻”,描繪女子将發髻盤于頭頂的樣式。
3.字義分解
- 頂:指人體或物體最高處(如頭頂、屋頂),也含支撐、抵住之意。
- 髻:指盤結于頭部的頭發,如發髻、雲髻。
“頂髻”是具象化的發型描述詞,兼具實用與文化意義,常見于古代服飾與藝術記載。如需更多曆史背景或不同朝代發髻樣式的擴展,可參考漢典或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頂髻(h2)
頂髻是一個詞語,表示頭頂上的髻發。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髟”(頭發),第二個部首是“頁”(頭頂)。頂髻的筆畫數為21筆。
來源(h2)
頂髻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古人将頭發束成髻發樣式,并放置在頭頂上。這種發型在古代中國非常流行,并被視為一種雅緻的裝飾。因此,人們用“頂髻”來形容這種發型。
繁體(h2)
頂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頂髻」。
古時候漢字寫法(h2)
古時候漢字寫頂髻的方式和現代字形相似,隻是在字形的細節上存在一些差異。由于時代的變遷,漢字的書寫形式也有所改變。
例句(h2)
1. 她梳着一個高高的頂髻,整個人顯得更加高貴端莊。
2. 高峰上的廟宇塑像形象生動,佛陀的頂髻散發着祥和之光。
組詞(h2)
1. 頂髻發簪:用于固定頂髻發型的發飾。
2. 頂髻梳子:用于梳理頂髻發型的梳子。
近義詞(h2)
1. 高髻:意思相同,都是指頭頂上的發髻。
2. 發鬃:比喻形狀像馬、獅等動物頭部附近的鬃毛。
反義詞(h2)
光頭:與頂髻相對,指的是沒有頭發的狀态。
希望這些信息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或需要進一步了解,請告訴我哦!(p)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