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放牛歸馬的意思、放牛歸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放牛歸馬的解釋

語本《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 華山 之陽,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後以“放牛歸馬”比喻不再用兵。 清 侯方域 《贈季弟序》:“往吾祖父遭 明 代盛時,二百年之間,放牛歸馬,天下習之,士非登甲科不貴。”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放牛歸馬”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及相關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放牛歸馬(拼音:fàng niú guī mǎ)的字面意思是将作戰用的牛和馬放歸自然,比喻戰争結束,停止軍事行動,恢複和平生活。其核心内涵是強調從戰争狀态轉向文治,注重休養生息。


二、出處與典故

  1. 文獻來源
    最早出自《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描述周武王滅商後,停止武力、發展文教,将戰馬和牛放歸山林田野,象征天下太平。

  2. 曆史背景
    據典故記載,商纣王暴虐無道,周武王伐纣成功後,建立周朝,遣散軍隊,讓士兵回鄉務農,牛馬回歸農耕。這一舉措成為“偃武修文”的典型例證。


三、用法與示例


四、延伸理解

部分資料(如)提到“比喻回到原崗位或生活狀态”,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流含義仍以“止戰休兵”為核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尚書》原文或曆史類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放牛歸馬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指離開了原來的環境或人群後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下面簡要介紹一下該成語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放牛歸馬的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放”、“牛”和“馬”。其中,“放”的部首是“放字旁”,總共有四筆;“牛”的部首是“牛字頭”,總共有四筆;“馬”的部首是“馬字頭”,總共有三筆。 該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牧民生活。在古代,放牛是牧民的主要工作之一,他們會騎在馬上,帶領牛群放牧。當牛群散開時,牧民會騎馬去把牛群聚攏起來,然後再返回原地。因此,放牛歸馬成為了一個代表回到原地的比喻。 放牛歸馬的繁體字為「放牛歸馬」,沒有太大的差别。 在古代的寫法中,放牛歸馬字的格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整體而言,基本保持現代的形式,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個例句:小明在外地學習了幾年後,終于放牛歸馬,回到了家鄉。 與放牛歸馬意思相似的成語包括:歸心似箭、歸來仍舊、東山再起等。 與放牛歸馬意思相反的成語包括:别馬修文、歸馬放牛、棄馬求牛等。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别猶豫,繼續問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