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碪的意思、斧碪的詳細解釋
斧碪的解釋
亦作“ 斧砧 ”。即斧锧。 宋 朱熹 《感事書懷十六韻》:“殘類隨煨燼,遺黎脫斧砧。” 清 顧炎武 《傳聞》詩之二:“廿載 吳橋 賊,於今伏斧碪。”參見“ 斧鑕 ”。
詞語分解
- 斧的解釋 斧 ǔ 砍東西用的工具,多用來砍木頭。古代亦用來作兵器:斧子。斧頭。斧钺。斧柯(a.斧子的柄;b.喻政權、權柄)。 用斧砍:斧正(敬辭,請人修正文句,亦作“斧政”)。斧鑿(a.斧子或鑿子;b.指文藝作
- 碪的解釋 碪 ē 同“砧”。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斧碪"(也寫作"斧質"或"鈇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特指古代用于執行腰斬或斬首之刑的刑具。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與功能兩方面解析:
-
字義解析
- 斧 (fǔ):指行刑所用的斧頭或钺(大斧),是執行砍斫的利器。《說文解字》釋“斧”為“斫也”,明确其劈砍的功能屬性。
- 碪/質 (zhì):指承受斧斫的砧闆或墊闆,通常為木質。《說文解字》釋“質”為“以物相贅”,引申為承載、基底之物。在刑具語境中,“質”即指承載受刑者身體的厚實墊闆。
-
功能釋義
- 組合功能:“斧碪”是“斧”與“碪(質)”的組合體,構成一套完整的斬刑刑具。行刑時,受刑者伏于“碪(質)”之上,“斧”則自上而下斫斷其身體(通常為腰部或頸部)。
- 象征意義:因其殘酷性,“斧碪”在古代文獻中常作為刑罰、死刑或嚴酷法律的象征。成語“斧钺湯镬”中的“斧钺”即泛指此類斬刑刑具,形容嚴刑峻法。
-
文獻依據
- 《漢書·刑法志》 記載了古代刑罰制度,其中提及的“大辟”之刑(死刑)常包含斬刑,而“斧質”即是執行此類刑罰的标準工具。其描述反映了“斧質”在漢代及更早時期的法定刑具地位。
- 《說文解字》 作為權威字書,對“斧”與“質”的釋義是理解“斧碪”構成的基礎。許慎對這兩個單字的訓诂,為後世理解其組合詞義提供了語言學依據。
-
文化背景
- “斧碪”在古代亦稱“鈇锧”(fū zhì),意義相同。它體現了古代“五刑”中死刑的執行方式,是研究中國古代法制史、刑罰史的重要實物(或概念)載體。其存在和使用反映了特定曆史時期的法律思想和刑罰實踐。
總結釋義:
“斧碪”指古代腰斬或斬首刑具,由行刑的斧頭(斧)和承載受刑者的墊闆(碪/質)組成。其核心含義是用于執行斬刑的斧頭與砧闆組合體,象征着嚴酷的刑罰與死刑。該詞及其所代表的刑具,在《漢書·刑法志》等史籍和《說文解字》等字書中均有記載或字義支撐,是理解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的關鍵詞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斧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fǔ zhēn
- 含義:指古代刑具“斧锧”(又稱“斧質”),由斧頭和砧闆(鍖)組成,用于斬首刑罰。行刑時将人置于砧闆上,以斧砍之。
二、結構與用途
- 組成:“斧”為行刑的斧頭,“碪”(同“砧”)指墊在受刑人身下的木闆或金屬闆。
- 功能:常見于先秦至明清文獻中,多象征刑罰或戰争的殘酷性,如宋代朱熹詩句“遺黎脫斧砧”,清代顧炎武《傳聞》中“伏斧碪”等。
三、相關異寫與擴展
- 異體字:亦作“斧砧”“斧锧”,因“碪”“砧”“鍖”為通假或異體字,實際含義相同。
- 引申義:可代指罪名或嚴酷制裁,如《晏子春秋》中“斧鑕之罪”。
四、現代使用
該詞屬古漢語,現代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豹直悲感部款不世差分放大器雛穉單語奠都典故短裝頓説放對賦比興浮涼扶翊隔聲故态複萌黑家白日宏放皇劫畫一講公事皎然階坎競骛禁阍糾葛九女卷頭語居家軍機處聚齊龛虣快牛兩當衫盧狗履運冒訽母陀羅内史歐風美雨評比譬旨謙降漆畫青銅錢穹倉神機莫測使節師門順口同功通計為當為他人作嫁衣裳聞風而興武贲鮝鳔脅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