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味詞義。語本《易·繫辭上》:“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文獻通考·經籍三》:“平時本諸踐履,則觀象玩辭,此義理也;一旦謀及蔔筮,則觀變玩占,亦此義理也。”
“玩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于對言辭、文辭進行深入揣摩、品味和研究。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構成與基本含義 “玩”字在此處意為玩味、體味、反複琢磨、研習。《說文解字》釋“玩”為“弄也”,引申為以欣賞、研究的态度去對待事物。“辭”指言辭、文辭、語句。因此,“玩辭”字面意思就是仔細揣摩、反複體會言辭(文辭)的意蘊和精妙之處。
經典出處與核心語境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周易·系辭上》: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在這裡,“玩其辭”指的是君子在靜處時,通過觀察《周易》的卦爻象來反複研習、深入體會卦爻辭中所蘊含的哲理、吉兇征兆和人生智慧。它強調的是對經典文本(尤其是《周易》卦爻辭)進行沉浸式的、反複的思考和領悟,而非淺嘗辄止的閱讀。
深層意蘊與哲學内涵 魏晉時期著名玄學家王弼在其《周易略例·明象》中進一步闡釋了“玩辭”的目的: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觸類可為其象,合義可為其征。義苟在健,何必馬乎?類苟在順,何必牛乎?爻苟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苟應健,何必乾乃為馬?而或者定馬于乾,案文責卦,有馬無乾,則僞說滋漫,難可紀矣。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緻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彌甚。縱複或值,而義無所取。蓋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義斯見矣。” 雖然這段文字的核心是“得意忘象”、“得意忘言”,但它深刻地揭示了“言”(辭)、“象”、“意”三者的關系。王弼認為,“言”(辭)是用來闡明“象”的,而“象”是用來表達“意”(思想、道理)的。因此,“玩辭”的終極目标不在于拘泥于文字本身,而在于通過反複研習文辭(玩辭),去理解其背後的象征意義(象),最終領悟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和宇宙人生之道(意)。這是一種追求超越文字表層、直達精神内核的認知和修養方式。
“玩辭”指對言辭、文辭(尤其指《周易》卦爻辭這類蘊含哲理的經典文本)進行深入、反複的揣摩、研習和體會,其目的不僅在于理解字面意思,更在于通過文字去把握其象征意義,最終領悟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和智慧。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學批評中重視文本細讀、追求言外之意的傳統。
參考來源:
“玩辭”是一個源自《周易》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玩辭”指深入體會、反複琢磨文辭的深層含義,強調對語言内涵的細緻揣摩。該詞出自《周易·系辭上》:“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多用于學術研究或文學鑒賞領域,例如:
總結來看,“玩辭”既是古代治學方法,也是語言研究的重要态度,強調通過細緻分析文辭探索其背後的義理與智慧。
百年詩悲絃筆研舊畢雨箕風博洽不露聲色蔔年茶課赤祥村司箪瓢達眼都盧緣短跑奮興紛至踏來伏線管交谷狗鶴琴鶴樹纥頭華辯獲隴望蜀假繼幾桉簡切了當寂寥驚嘶驚蟄金相玉質倔僵拘窘刻汁孔規覽總旅伴馬陵之戰門刺明清末屬幕南扭捽窮禽瓊蕊捼莎喪沒三官手書殺戮生銀呻鳴濕婆雙周刊桃子貼心土雜肥隈逼威鳳一羽無足重輕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