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經袠 ”。
“經帙”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拼音:jīng zhì
詞性:名詞
結構:由“經”(經典著作)和“帙”(書套)組成,字面指裝經書的套子,後引申為經書的代稱。
本義
“帙”原指包裹書籍的布套或函盒,“經帙”即經書的書套。例如宋代曾鞏詩句“日臨經帙紙窗深”,描繪書套與紙窗相映的場景。
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注釋類書籍。
《經帙》是一個古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絏”和“巿”,總共有9畫。
《經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記錄和書法。在古時候,文獻被手工寫在竹簡、絛帛等織物上,這些保存文獻的織物被稱為“帙”。
現代筆畫的字體中,“帙”在繁體中的寫法是“綴”,它是由部首“糹”和古字“兌”的組合形成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這也適用于《經帙》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是以循環為基礎的,即一個字的筆畫按照特定的規則進行循環書寫。
在《經帙》中,首先要寫出“絏”的部首“糸”,然後書寫結構相對簡單的“巿”部分。
以下是一些使用《經帙》的例句:
1. 學生們翻閱着古老的經帙,感受着古人智慧的印記。
2. 博物館中展示的經帙,是對曆史的生動展現。
與《經帙》相關的其他漢字詞有:
1. 藏經樓
2. 經書
3. 經典
與《經帙》在意義上相近的詞有:
1. 典籍
2. 古籍
3. 文獻
與《經帙》在意義上相反的詞有:
1. 現代書籍
2. 數字資料
3. 網絡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