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衆口。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音辭》:“如此之類,舉口皆然。”
(2).張口。《西遊記》第四七回:“你不曾舉口,怎麼就吃了?”
“舉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該義項源于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音辭》中的例句:“如此之類,舉口皆然”,意為“類似這樣的情況,衆人都是如此說”。這一用法強調群體性表達,多用于描述某種普遍性現象或觀點。
例如《西遊記》第四七回中“你不曾舉口,怎麼就吃了?”,此處指“張開嘴巴”的動作。這種用法更側重于具體的肢體語言,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
《舉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原指說話,後來擴展為指發表議論、表達觀點的意思。
《舉口》一詞由“立”和“口”兩個部首組成。按照筆畫的數目,其中“立”有5畫,“口”有3畫。
《舉口》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和社會背景。古人認為言語是一種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法,因此用“舉口”這個詞來指代說話的行為。
《舉口》的繁體寫法為「舉口」。
在古代,中文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所以《舉口》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例如魏晉時期的古文字形寫為「舉口」,而漢朝的古文字形則為「擧口」。
1. 他充滿信心地舉口發言,讓在場的人都佩服不已。
2. 在這個自由的社會,每個人都有權利舉口表達自己的觀點。
1. 舉目無親
2. 舉手投足
3. 舉止大方
1. 言談
2. 說話
3. 議論
1. 閉口
2. 緘口
3. 沉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