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聽信一面之詞。《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故偏聽生姦,獨任成亂。”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刑法》:“罷不急之務,慎偏聽之怒。” 明 汪道昆 《<詩薮>序》:“無偏聽,無成心,公而生明,則自盡心始。”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 龐 某偏聽人言,恐疏閫範。”
(2).偏偏聽。 清 曹佩英 《虞美人》詞:“司花消受福三生,無奈風旛,偏聽落花聲。”
“偏聽”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在交流或決策過程中片面聽取某一方的言論,忽略其他觀點或信息。以下是詳細解釋:
“偏聽”由“偏”(不全面)和“聽”(聽取)組成,字面含義為“不全面地聽取”。其核心意義是隻聽信某一方面的意見或信息,而忽視其他角度的聲音或事實。例如:“他一向偏聽偏信,導緻團隊決策失誤。”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中的“偏聽生奸,獨任成亂”,強調片面聽取意見會滋生問題。在古籍中多用于批評君主或領導者不納谏言,如《貞觀政要》提到“慎偏聽之怒”。
古人提倡“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出自),強調廣泛聽取不同觀點才能明辨是非。現代語境中,該詞常用于提醒避免主觀臆斷,保持開放态度。
“偏聽”不僅是語言表達問題,更涉及思維方式和處事原則。其反義詞“兼聽”可作為解決問題的參考方向。
偏聽是指對他人說話不全面、不真實或不準确地理解,隻聽取自己認同或感興趣的部分,忽略或曲解其他内容。這種行為常常導緻誤解和溝通障礙。拆分部首為“斤”和“耳”,筆畫為7畫。
“偏聽”一詞源于漢語,是由“偏”的本義和“聽”的本義組成。繁體字為“偏聽”。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例如“聽”字在古代常寫作“聽”或“㕑”。
例句:
1. 他們對我的意見持偏聽态度,隻聽好的,不聽不好的。
2. 在真實的溝通中,我們要避免偏聽,應該全面地理解他人的觀點。
組詞:偏見、偏愛、偏執、偏心。
近義詞:曲解、斷章取義、主觀化。
反義詞:全面、客觀、客觀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