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口,托辭。 胡鄂公 《北方實錄》:“但未幾,則從數騎假口踏看 灤 郊險阻遁去。”
(2).假托;假冒。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三章:“此疑系 劉裕 篡位時勸進者所陳符瑞多條之一,然其假口于僧徒,亦可覘朝廷之頗重佛法也。”
“假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指用不真實的理由來推脫或掩蓋真實意圖。例如:
“但未幾,則從數騎假口踏看灤郊險阻遁去。” (出自胡鄂公《北方實錄》,意為借口查看地形而逃離)
表示通過僞造身份或名義進行某種行為。例如:
“其假口于僧徒,亦可覘朝廷之頗重佛法也。” (出自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描述借僧人之名行事)
如需更詳細的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古典文獻或語言學詞典。
《假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僞裝、掩飾真相的言辭或行為。
《假口》字由部首“亻”和形聲字“口”組成。
部首“亻”表示人,形聲字“口”表示嘴巴、言語。
《假口》共有5個筆畫。
《假口》是一個古代漢字,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一》中。
在繁體字中,假口的寫法為「假口」。
在古代漢字中,假口的寫法和現代漢字大緻相同,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可能有所不同。
1. 他總是說一些假口,讓人難以相信他的話。
2. 老闆把自己的錯誤假口成了一個誤會。
1. 假裝:僞裝成假象,不展示************或感受。
2. 假設:基于假定或猜測的假設性推理。
3. 假話:不真實或欺騙性的言辭。
虛僞、欺騙、謊言、假意
真實、誠實、坦率、真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