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散。《新唐書·李吉甫傳》:“方 吉甫 在 淮南 ,聞 吳少陽 立,上下攜泮,自請徙 壽州 ,以天子命招懷之。”
“攜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來源中存在一定差異,需結合文獻語境分析:
基本含義
多數文獻(如、3、5、6)指出“攜泮”意為離散,特指人心或群體的分離狀态。例如《新唐書·李吉甫傳》中“上下攜泮”描述吳少陽繼位後淮南地區人心渙散的情景。
特殊釋義争議
提到“攜泮”為“攜帶泮水”,引申為品德高尚。但此說法未見于其他權威資料,可能與“泮宮”(古代學宮)相關用法混淆,需謹慎采納。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強調政治或社會動蕩導緻的離心離德,如“自請徙壽州,以天子命招懷之”即李吉甫試圖通過遷治所來穩定離散的局勢。
建議:若用于學術研究,優先參考《新唐書》等原始文獻及權威注解;現代語境中建議使用更常見的“離散”或“離心離德”替代。
《攜泮》是一個成語,意為帶着泮水或者帶着詩書文化出行,形容人才良好、學識豐富。
《攜泮》的拆分部首為手(扌)和水(氵),共有9個筆畫。
《攜泮》一詞來源于《論語·季氏》篇,原文是:“攜泮帷詹,餘幼為學。”其繁體字為「攜泮」。
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古時漢字中的泮字并非現在的「氵半百」的波狀,而是寫作「水」字下「半」字旁加上「田」字形狀,表示水田的意思。而攜字則和現代寫法相同。
他背着一隻泮,象征他的學識淵博,确實是一個攜泮之士。
攜帶、泮水、才華出衆
才華出衆、博學多才
淺薄無知、無學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