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涓豪 ”。喻微末。《宋書·王僧達傳》:“自處官以來,未嘗有涓豪之積。”《舊唐書·崔彥昭傳》:“不煩内庫,有助涓毫;不假外藩,有進絲發。” 宋 蘇舜欽 《杜公讓官表》:“雖無勤瘁,無補涓毫。”
涓毫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涓”與“毫”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的釋義,其核心含義為“極其微小的量”,常用于比喻事物細微到難以察覺的程度。以下從詞義、詞源、應用場景三方面展開分析:
基本釋義
“涓”本義指細小的水流(《說文解字·水部》),引申為“微小、點滴”;“毫”原指動物細毛(《玉篇·毛部》),後擴展為極小的計量單位(如“毫厘”)。二者組合後,“涓毫”強調事物在體量或程度上的極度微小性,例如“不取涓毫之利”形容不占取分毫利益(參考《漢語大詞典》)。
詞源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淮南子·俶真訓》中“不以涓毫自營”,指不為私利謀劃。唐宋時期廣泛用于詩文,如杜甫《北征》“官軍請深入,蓄銳可俱發。此舉開青徐,旋瞻略恒碣”,仇兆鳌注引宋人評語“言戰功雖涓毫必錄”,體現對微小功績的重視(參考《全唐詩注解》)。
應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涓毫”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兩類語境:
近義與反義詞
近義詞包括“锱铢”“毫厘”,均表微小量;反義詞為“磅礴”“浩渺”,形容宏大範疇(參考《同義詞反義詞詞典》)。
“涓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ān háo,其核心含義為“比喻極微末的事物”,常用于形容極其微小或不足道的量級。以下是詳細解析:
本義
“涓”指細小的流水(如“涓滴”),“毫”指動物細長的毛(如“毫毛”),兩者均代表極微小的存在。合用時,詞義引申為“微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
同義詞
亦作“涓豪”,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宋書》中“未嘗有涓豪之積”,強調沒有分毫積蓄。
該詞多見于古文,用于謙遜表達個人貢獻或事物的微不足道。例如:
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學或正式場合中,仍可用于比喻“極小的量或價值”,如:“這些努力對全局而言,不過涓毫之益。”
如需進一步查閱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古籍《宋書》《舊唐書》或權威詞典。
奧壤百戲衣抱拳邊計餐玉廠房纏頭典坐遞解東王父斷剸富家幹闆孤超過生日號諜薨謝鋘鍫話信疆裡教誘井檻巾帼奇才即色空救亡圖存镌階駿乘筐币梡橛老臉皮兩側離合的神光淩诟隆陽履冰明識殁齒内勾使拈周試晬烹采馮河乾顫青蠅染白秋決乳井設中實効殊述棠戶天裂地坼汀線痌切吞咀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沃壄無愧辭下餔孝童下棋夏雨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