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俗的情思。 唐 李逢吉 《重建石壁寺甘露壇碑》:“不嚴重,何以肅凡心?” 元 王子一 《誤入桃源》第一折:“有 天台山 桃源洞 二仙子,係是紫霄玉女。隻為凡心偶動,降謫塵寰。”《紅樓夢》第一一八回:“你想 妙玉 也是帶髮修行的。--不知他怎樣凡心一動,才鬧到那個分兒!” 巴金 《神--一個寫給朋友的信》:“他因為凡心多,沒法安靜地生活下去而信教,想拿宗教來消滅凡心,而結果恐怕隻會得着一場空罷。”
“凡心”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án xīn,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世俗的情思
指普通人對塵世的欲望或留戀,尤其用于宗教或文學語境中,描述修行者或神仙對人間生活的牽挂。例如《紅樓夢》提到“此石聽了,不覺打動凡心”。
平凡的心态
從字面理解,“凡”意為普通,“心”指心态,合指一種淡泊、不争的平常心。但若說“凡心太重”,則暗含對物質或情感的過度執着。
在古典文學和宗教典籍中,“凡心”常與“超凡脫俗”形成對比。例如:
現代語境下,“凡心”可指少男少女對愛情的憧憬,或普通人對生活的真實渴望,更貼近“本心”或“人性化情感”。
“凡心”一詞既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也映射了現代人對平凡生活的認同。其含義隨語境變化,既可褒(如真實情感),亦可貶(如欲望過重)。
凡心指的是普通人的心态、思想或态度。它代表了一個人的一般心境或态度,不涉及特定的情緒或情感。
凡心的部首是心字底部的冖字旁,具有“凡”字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0, 包括了心字的4個筆畫,以及前後各3個橫筆畫。
凡心是一個漢語詞語,源自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在繁體字中,“凡”字保持不變,而“心”字的形狀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凡心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心字一般由兩個橫長方形組成,頂部有一小點表示脈搏;而凡字的形狀則比現代的更加繁複,由多個部分組成。
1. 他待人處事充滿着凡心,不将自己看得太高。
2. 面對困難,我們需要用凡心去積極面對。
凡心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如凡心待人、凡心事、凡心無私等。
與凡心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一般心态、平常心、常态等。
與凡心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特殊心态、異常心态、不同尋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