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等,是北宋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轼、黃庭堅并稱“宋四家”。以下為詳細解釋:
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湖北襄陽,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世稱“米南宮”)等職,崇甯年間任無為軍事長官時以廉潔公正著稱。
因舉止癫狂、喜穿唐服、拜石為兄等怪誕行為,人稱“米颠”。另有潔癖、愛藏奇石等轶事流傳。
“芾”讀作fú(同“黻”),非“fèi”。因籍貫與官職,亦稱“米襄陽”“米南宮”。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作品或生平細節,可查閱權威書畫史籍或博物館資料。
《米芾》是一個表示字畫中人物面相特征的詞語,可以用來形容人的相貌或特點。
《米芾》這個詞由米部和芾部組成。
米部的部首是米,總計3畫。
芾部的部首是艸(草字頭),總計6畫。
《米芾》的字形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米部表示米的形狀,芾部表示花朵綻放的樣子,兩者結合表示臉上有米粒般的斑點或細膩的紋理。
在繁體字中,米芾是「米芾」和「麥芾」來表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根據古籍的記載,古時候「米芾」的寫法為「米倍」或「米繠」。
1. 他的臉上布滿了細膩的米芾,看起來很有特點。
2. 她的臉上有一顆白色的米芾,像是點綴在她皮膚上的珍珠。
1. 細膩如米芾
2. 米芾斑駁
3. 紋理如米芾
1. 米點
2. 斑點
3. 斑駁之物
1. 清秀
2. 光滑
3. 無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