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受世俗約束的文人。 宋 鄧椿 《畫繼》卷三:“ 襄陽 漫士 米黻 ,字 元章 ,嘗自述雲:‘黻即芾也’,即作 芾 。” 清 吳偉業 《途中遇雪即事言懷》詩:“老宜稱漫士,窮喜備殘黎。”
漫士是漢語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漫士"由"漫"與"士"構成。"漫"本義為水勢浩大,引申為不受拘束、自在灑脫之意;"士"指古代知識分子階層。合指具有超然物外、不拘禮法特質的知識分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放達不羁的文人"(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冊,第1084頁)。
二、來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元代文獻,特指文學家楊維桢(1296-1370)。據《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記載,楊維桢因"行為放達,詩文奇詭"被時人稱為"漫士",其别號"鐵崖道人"亦體現此特質(來源:《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三、文化内涵 在傳統文化語境中,"漫士"包含三重特性:
四、當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形容具有獨立思想與藝術追求的文人群體。如當代學者錢鐘書在《管錐編》中評點曆代文人時,曾引楊維桢為例闡釋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自由(來源:《管錐編》第三卷,中華書局1979年版)。
“漫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不受世俗禮法約束、追求自由灑脫的文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漫”與“士”組成,其中“漫”指不受拘束、隨意自在,“士”則指文人或知識分子。合稱“漫士”即指超脫世俗、不拘泥于傳統規範的文人。
曆史用例
宋代書畫家米芾(字元章)曾自號“襄陽漫士”,體現其放達不羁的個性(出自《畫繼》卷三)。清代詩人吳偉業也在詩中用“漫士”自稱,表達晚年淡泊名利的心境。
文化内涵
該詞常與隱逸、清高、自由等意象關聯,反映了古代文人對精神獨立的追求。其近義詞可包括“隱士”“狂士”,但更強調灑脫隨性而非避世或叛逆。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漫士”可引申為具有藝術氣質、不隨波逐流的人,但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學或曆史讨論。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不遷猜覺彩女麨蜜垂垂出神入定大氅大紅大綠黨見盜案倒蛋登尋斷路器杜門屏迹俄而翻手分索芬馨高才捷足高挹格老子寡老官柳還政鑒往知來較德焯勤階閣劑量學精奧矜急謹孝軍管看守所空盡臘八醋癞頭蟆骊翰靈祚利塗龍骥龍門二十品鑪捶露墅馬套迷亂顴骨埽岸首子霜氛淑美朔途松菊宿營脫俗晚茶萎落魏紫五南香纏玺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