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仁明的國君。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故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 元 施惠 《幽閨記·罔害皤良》:“見説仁君遷都避,紛紛從者如歸市。” 蘇曼殊 《慘世界》第十二回:“把殺害他祖宗的仇人,當做聖主仁君看待。”
(2).猶言明公,古代對有地位、聲望者的尊稱。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乃使仁君飜然自絶,以是忿忿,懷慚反側。”《後漢書·文苑傳·趙壹》:“仁君忽一匹夫,於德何損,而遠辱手筆,追路相尋誠足愧也。”
“仁君”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梳理如下:
仁明的君主
指施行仁政、心懷仁慈的國君。這一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君主以德治國、體恤百姓的特質。例如:
對尊貴者的敬稱
古代對有地位、聲望者的尊稱,類似“明公”。例如:
以上釋義綜合了《三國志》《後漢書》等典籍用例,以及元雜劇、近代文學中的表述(、)。
《仁君》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仁和君。
仁,是指具有仁愛、慈悲之心,關心他人,并願意幫助他人的品德和行為。在古代儒家思想中,仁是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被視為人類最高的道德境界。它具有關懷、寬容和寬厚的意義。
君,是指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或者帝王,也可以指尊貴的人物。在古代中國,君主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擁有者,代表着社會的正義和權威。
因此,《仁君》這個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具有仁愛之心的統治者”或者“關懷、寬厚的君主”。它強調統治者應該具有仁愛和慈悲的品德,對于國家和人民負責,并且能夠關心他人的福祉。
仁君的拆分部首:仁的部首是人,君的部首是口。
仁的筆畫數為4畫,口的筆畫數也為4畫。
《仁君》一詞起源于《論語·為政》。孔子曰:“仁者,君子也。”意思是說具有仁愛之心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以《仁君》一詞為例,繁體字的寫法為「仁君」,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有許多不同的字體表現形式,而《仁君》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也有所不同。
在古時候,「仁君」這個詞的古漢字寫法可以是「仞君」「仝君」,其中「仞」「仝」是與「仁」音近的古代字形,用于表示相近的意義。
以下是幾個使用《仁君》一詞的例句:
1. 他是一位仁君,對人民的生活十分關心。
2. 國家需要一位仁君來領導,為人民謀福祉。
3. 古代的君主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位仁君,以關愛人民為己任。
組詞:仁義、仁愛、仁慈、君主、明君、聖君。
近義詞:仁德、仁人、仁心、仁政。
反義詞:暴君、殘暴、獨裁、苛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