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風和霜。《後漢書·盧植傳論》:“風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 唐 杜審言 《贈蘇味道》詩:“雨雪關山暗,風霜草木稀。” 陳毅 《冬夜雜詠·秋菊》:“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2.比喻艱難辛苦。《北齊書·文襄帝紀》:“犯危履難,豈避風霜。”《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隨行兩個家人,一個叫做 王恩 ,一個叫做 王惠 。多是經歷風霜、慣走江湖的人。” 楊朔 《香山紅葉》:“但是從你臉上密密的紋路裡,猜得出你是個久經風霜的人。”
3.比喻峻厲嚴肅的内容。《西京雜記》卷三:“ 淮南王 安 著《鴻烈》二十一篇……自雲:‘字中皆挾風霜。’”《南齊書·崔祖思傳》:“故以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風霜。”
4.比喻高潔堅貞的節操。《晉書·列女傳贊》:“操潔風霜,譽流邦國。” 南朝 梁 劉孝标 《辯命論》:“故 季路 學於 仲尼 ,厲風霜之節。” 清 姚鼐 《旌表貞節大姐六十壽序》:“吾嘗閲 歸熙甫 作 顧文康 之女壽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艷陽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風霜之操。”
5.比喻變遷的歲月。 漢 枚乘 《忘憂館柳賦》:“弱絲清管,與風霜而共雕。” 唐 沉佺期 《遊少林寺》詩:“雁塔風霜古,龍池歲月深。” 宋 林逋 《洞霄宮》詩:“風霜 唐 碣久,草木 漢 祠空。”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賜完》:“故人相向,還憶别幾度風霜。”《東北人民抗日詩詞選·追悼馮志剛同志》:“國土淪喪,人命草菅苦備嘗;八載風霜, 黑水 波濤如淚漿。”
6.指禦史之職。 唐 杜甫 《入衡州》詩:“扶颠待柱石,獨坐飛風霜。” 仇兆鳌 注引 趙汸 曰:“風霜,禦史之任。”《文獻通考·職官五三》:“禦史臺, 龍朔 二年改為憲臺,門北闢,主陰殺也,故禦史為風霜之任。彈糾不法,百寮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明 沉鲸 《雙珠記·與珠覓珠》:“楓陛新瞻天仗,蘭臺入手風霜。”
“風霜”是“風霜”的繁體寫法,其含義可從本義和比喻義兩個層面詳細解析:
指自然界的風和霜,常見于寒冷地區或季節。例如冬季的冷空氣帶來的霜凍現象。
艱難困苦的經曆
多形容人生或旅途中的磨難,如“飽經風霜”指長期經曆困苦後顯露的滄桑感。
例句:松柏耐寒,不畏風霜()。
嚴肅峻厲的内容或态度
古代文獻中用于形容言辭、法令的嚴苛。如《西京雜記》提到“字中皆挾風霜”,指文字隱含嚴厲的批判。
高潔堅貞的節操
如《晉書》中“操潔風霜”,比喻人品如經霜般高潔堅韌。
常見于詩詞或散文中,既描繪自然景象(如“千山暮雪,萬裡風霜”),也隱喻人生境遇(如“久經風霜”)。現代用法多側重比喻義,形容曆經磨煉後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西京雜記》《南齊書》等文獻()。
《風霜》一詞的意思是指刮風和結霜的現象。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寒冷的天氣狀況,特别是在冬季或寒冷的氣候條件下。
段落2:拆分部首和筆畫《風霜》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第一個部首是「風字邊」,表示與風有關;第二個部首是「雨字底」,表示與雨有關。風霜總計有14個筆畫,其中「風」部有12個筆畫,「霜」部有2個筆畫。
段落3:來源和繁體《風霜》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它是由古代的「風」和「霜」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在繁體字中,「風」和「霜」的形狀和簡體字略有差異。
段落4: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風」和「霜」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古代的「風」字在上部多了一個「華字頭」,表示金屬或刀劍等意義;而「霜」字的上部是「冫字頭」,表示冰冷的意思。
段落5:例句以下是幾個使用《風霜》這個詞的例句:
1. 寒冷的冬風帶來了厚厚的風霜。
2. 晨間的霜給樹木和花朵打上了一層薄薄的風霜。
3. 風霜淩亂了我的頭發,使它們變得幹燥而毛糙。
段落6: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秋風霜、風霜交加、風霜雨露。
近義詞:冷風、寒霜。
反義詞:暖風、和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