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風和霜。《後漢書·盧植傳論》:“風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 唐 杜審言 《贈蘇味道》詩:“雨雪關山暗,風霜草木稀。” 陳毅 《冬夜雜詠·秋菊》:“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2.比喻艱難辛苦。《北齊書·文襄帝紀》:“犯危履難,豈避風霜。”《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隨行兩個家人,一個叫做 王恩 ,一個叫做 王惠 。多是經歷風霜、慣走江湖的人。” 楊朔 《香山紅葉》:“但是從你臉上密密的紋路裡,猜得出你是個久經風霜的人。”
3.比喻峻厲嚴肅的内容。《西京雜記》卷三:“ 淮南王 安 著《鴻烈》二十一篇……自雲:‘字中皆挾風霜。’”《南齊書·崔祖思傳》:“故以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風霜。”
4.比喻高潔堅貞的節操。《晉書·列女傳贊》:“操潔風霜,譽流邦國。” 南朝 梁 劉孝标 《辯命論》:“故 季路 學於 仲尼 ,厲風霜之節。” 清 姚鼐 《旌表貞節大姐六十壽序》:“吾嘗閲 歸熙甫 作 顧文康 之女壽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艷陽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風霜之操。”
5.比喻變遷的歲月。 漢 枚乘 《忘憂館柳賦》:“弱絲清管,與風霜而共雕。” 唐 沉佺期 《遊少林寺》詩:“雁塔風霜古,龍池歲月深。” 宋 林逋 《洞霄宮》詩:“風霜 唐 碣久,草木 漢 祠空。”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賜完》:“故人相向,還憶别幾度風霜。”《東北人民抗日詩詞選·追悼馮志剛同志》:“國土淪喪,人命草菅苦備嘗;八載風霜, 黑水 波濤如淚漿。”
6.指禦史之職。 唐 杜甫 《入衡州》詩:“扶颠待柱石,獨坐飛風霜。” 仇兆鳌 注引 趙汸 曰:“風霜,禦史之任。”《文獻通考·職官五三》:“禦史臺, 龍朔 二年改為憲臺,門北闢,主陰殺也,故禦史為風霜之任。彈糾不法,百寮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明 沉鲸 《雙珠記·與珠覓珠》:“楓陛新瞻天仗,蘭臺入手風霜。”
風霜
一、本義解析
指自然界的寒風與寒霜,屬并列式複合詞。《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風和霜”,喻指寒冷嚴苛的氣候環境。如“飽經風霜”形容長期經曆自然氣候的磨砺。
二、引申義與比喻義
引申比喻人生經曆的磨難與困苦。如《漢語大詞典》釋為“比喻旅途或生活中所經曆的艱難困苦”,常見于“曆盡風霜”“風霜之苦”等表述,凸顯歲月積澱的滄桑感。
古漢語中借指嚴峻肅穆的氣度。如《全唐詩》載杜甫《壯遊》“風霜凜高義”,以風霜喻指剛正不阿的品格。
三、文學意象的運用
古典詩詞常以風霜寄托時序變遷與人生感慨:
四、權威典籍佐證
參考文獻來源
(注:部分典籍因版權限制未提供直接鍊接,可通過權威出版社官網或古籍數據庫檢索原文。)
“風霜”是“風霜”的繁體寫法,其含義可從本義和比喻義兩個層面詳細解析:
指自然界的風和霜,常見于寒冷地區或季節。例如冬季的冷空氣帶來的霜凍現象。
艱難困苦的經曆
多形容人生或旅途中的磨難,如“飽經風霜”指長期經曆困苦後顯露的滄桑感。
例句:松柏耐寒,不畏風霜()。
嚴肅峻厲的内容或态度
古代文獻中用于形容言辭、法令的嚴苛。如《西京雜記》提到“字中皆挾風霜”,指文字隱含嚴厲的批判。
高潔堅貞的節操
如《晉書》中“操潔風霜”,比喻人品如經霜般高潔堅韌。
常見于詩詞或散文中,既描繪自然景象(如“千山暮雪,萬裡風霜”),也隱喻人生境遇(如“久經風霜”)。現代用法多側重比喻義,形容曆經磨煉後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西京雜記》《南齊書》等文獻()。
百獸率舞襃采背脊匾式膑骨不到不辜殘荼長肱車航馳驲登春台發難放龍入海風馳雲卷蜂腰猿背負氣勾訖谷芽股掌翰林院呵凍壞冶皇荂簡奧翦錢緘題節省祭靈驚心破膽金章眷待燎漿泡麋台抹灰層拟質排戛庖犧氏翩仙樸秀蜻蜓撼鐵柱親智圈牢圈圈茸阘商謀少進生倫失中雙打梳妝台伺瑕導蠙絲籰素幅碎身糜軀素願鐵絲箭拖男帶女吐絢饷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