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函的封題。亦指書信。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臯下》:“嘗以五彩紙為緘題,其侈縱自奉,皆此類也。” 唐 白居易 《令狐相公與夢得交情素深眷予分亦不淺一聞薨逝相顧泫然》詩:“緘題重疊語殷勤,存殁交親自此分。”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将軍所便,不敢奉違,某有故欲往 江 淮 上,希三兩處護戎緘題。”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一:“ 劉季高 得罪 秦氏 ,坐贓廢。後雖復官,去其左字, 季高 緘題及作文皆去左字,不以為愧也。”
“緘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綜合理解:
字面本義
源自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文心雕龍·論字》:“緘,封也;題,記也。”。其中“緘”指封閉、捆紮(如信件封口),“題”指标記或書寫内容,合起來最初指書信的封題(即信封上的标記或題寫)。
引申含義
實際應用
注意區分
需與“緘口不言”(閉口不說話)區分。後者強調沉默,而“緘題”側重書面表達的含蓄或書信的封裝。
“緘題”既可指書信的封題或書信本身,也可引申為寫作中的隱晦表達,需結合語境判斷。其核心關聯“封閉”與“标記”,體現了古代書面交流的嚴謹性。
《緘題》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表示關閉或封存的含義。在古代常用于封存信件、文件或記錄,以确保其内容不被洩露或篡改。
《緘題》由“缶”和“千”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缶”是指陶瓷容器,用來象征封存或包裹,而“千”則是表示數量上的詞義。該字的筆畫數為12畫。
《緘題》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形态,并在今天仍然保持不變。在繁體中,它的寫法與簡體相同,都是“緘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尤其是隸書、篆書、楷書等不同字體風格的出現,使得字形發生了一些變化。然而,《緘題》一詞在不同字體中的寫法相對穩定,沒有太大變化。
1. 他用紅筆在信封上緘題,示意信件内容機密。
2. 這個文件是經過緘題密封的,不允許隨意閱覽。
緘函(密封的信函)、緘口(閉口不言)。
封閉、封存、密封。
公開、解封、揭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