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茫,昏暗。 晉 張載 《霖雨》詩:“零雨餘旬朔,濛昧日夜墜。”
“濛昧”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蒙昧”相近,但帶有更明顯的自然意象。以下是綜合古籍和現代詞典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自然狀态:形容天色昏暗、雨霧迷蒙的景象,如晉代張載《霖雨》詩中“零雨馀旬朔,濛昧日夜墜”,描繪連綿陰雨下晝夜昏暗的自然環境。
•引申義:可比喻人的思想混沌未開化或愚昧無知,如《晉書·阮種傳》中“臣誠蒙昧”,此處“濛昧”與“蒙昧”通用,指不通事理的狀态。
2. 古籍例證與用法
唐代韓愈《答崔立之書》提到“競于蒙昧之中”,強調愚昧導緻的困境,而“濛昧”在文學作品中更側重環境描寫,如張載詩句中的雨霧迷茫感。
3. 現代使用建議
現代漢語中,“濛昧”較少單獨使用,多作“蒙昧”,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含義。若用于文學創作,可借其自然意象增強畫面感;若指思想狀态,建議優先使用“蒙昧”以避免歧義。
濛昧(méng mèi)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于形容微弱、模糊、不明朗的意思。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水(shuǐ)和日(rì),筆畫總數為23畫。
濛昧一詞來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而稅于殷及于周,四方濛昧亂。”在這裡,濛昧用于形容四方紛亂、混亂的局面。
濛昧在繁體字中寫作濛昧。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變體,主要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有很多變體,濛昧在古代寫法中可以寫作濛昧(水),其中“水”是濛昧的部首。“水”表示該字的意義與水相關。
以下是一些關于濛昧的例句:
除了濛昧之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可以組成詞語:
與濛昧相對的反義詞是明确、清晰。
總而言之,濛昧是一個形容微弱、模糊的詞語,用于形容一種不明朗的狀态或情況。它的拆分部首為水和日,總共有23畫。源自于古代漢字寫法中的濛昧(水),意為與水相關。繁體字為濛昧。濛昧的近義詞有濛濛、昧昧、含糊、迷離,反義詞為明确、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