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意思、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解釋

《孟子·盡心下》:“ 孟子 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書》篇名,謂 武王 伐 纣 ,殺6*人流血漂杵, 孟子 以為不足信。後泛指不要拘泥于書本的記載。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漢章帝》:“ 有虞氏 五載一巡守,歲不給於道途,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盡信書不如無書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一、出處與原文背景

  1. 經典出處
    該句出自《孟子·盡心下》,原文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這裡的“書”特指《尚書》,而《武成》是《尚書》中記載周武王伐纣的篇章。孟子質疑《武成》中“血流漂杵”(形容戰争慘烈到木杵漂浮在血河上)的描述,認為周武王以仁義之師讨伐暴君纣王,不可能如此血腥。

  2. 曆史背景
    孟子通過此例強調,儒家推崇的“仁者無敵”理念與《武成》的誇張記載存在矛盾,因此主張對經典内容保持批判性思考,而非全盤接受。


二、核心釋義

  1. 字面含義
    “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字面意思是:如果完全相信書本内容,還不如沒有書。

  2. 深層内涵

    • 辯證看待知識:讀書時應結合實踐、邏輯和獨立思考,避免盲目迷信書本。
    • 質疑與驗證:對權威記載保持審慎态度,尤其是存在邏輯矛盾或違背常識的内容。

三、現代意義與啟示

  1. 信息爆炸時代的警示
    在當今社會,信息渠道多樣化,但“信息繭房”現象普遍。若隻依賴單一信息來源或盲從權威論述,可能導緻認知偏差。例如,網絡謠言或片面報道需通過多方驗證。

  2. 學術與生活應用

    • 曆史研究: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是文學虛構,不能等同于正史。
    • 投資決策:股市分析中,若盲目相信技術圖表(如K線圖)而忽略實際經濟數據,可能造成誤判。

四、正确态度

孟子提出這一觀點并非否定讀書,而是倡導“批判性閱讀”:

  1. 選擇性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孟子僅取《武成》中的部分内容);
  2. 結合實踐:正如現代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本質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既尊重知識又保持理性懷疑。無論是經典文獻還是現代信息,都需通過分析、驗證和實踐來辨别真僞與適用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個詞是指在面對信息時,不如保持懷疑和審慎的态度,因為書本中的信息并非都可信,可能存在誤導或錯誤。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盡(部首:屍,筆畫:6) - 信(部首:人,筆畫:9) - 書(部首:言,筆畫:4) - 不(部首:一,筆畫:4) - 如(部首:女,筆畫:6) - 無(部首:土,筆畫:4)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中國古代,它通常用來警示人們不要完全相信書本中的信息,而應該經過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得出結論。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儘信書不如無書」。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意思是相同的。 這個詞的例句可以是: - 當你看到某本書上的觀點時,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應該秉持着懷疑的态度,多方比較,進行思考。 - 他深信自己在書本中學到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然而盡信書不如無書,這種盲從會帶來許多問題。 一些與該詞相關的組詞可能為: - 盡力而為 - 疑信參半 - 審慎 - 懷疑 與該詞近義的詞語可能有: - 不過不如 - 難見真僞 - 反其道而行之 與該詞相反義的詞語可能有: - 盲從 - 一味相信 - 情真意切。 綜上所述,《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個詞意指在信息面前不要完全相信,應該保持謹慎和懷疑的态度,拒絕盲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