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樹的意思、封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樹的解釋

(1).堆土植樹以固疆界。《周禮·地官·大司徒》:“制其畿方千裡而封樹之。” 鄭玄 注:“樹,樹木溝上,所以表助阻固也。” 賈公彥 疏:“於畿疆之上而作深溝,土在溝上謂之為封,封上樹木以為阻固,故雲‘而封樹之’。”

(2).堆土為墳,植樹為飾。古代士以上的葬禮。《禮記·王制》:“庶人縣封,葬不為雨止,不封不樹,喪不貳事。” 孔穎達 疏:“庶人既卑小,不須顯異,不積土為封,不标墓以樹。”《史記·匈奴列傳》:“其送死,有棺槨金銀衣裘,而無封樹喪服。” 宋 司馬光 《論劉平招魂葬狀》:“今 劉平 沒身虜廷,喪柩不返,其子不忍封樹之不立,哀展省之無所,欲虛造棺槨,招魂假葬。” 明 高明 《琵琶記·散發歸林》:“生能竭奉養之力,死能備棺槨之禮,葬能盡封樹之勞。”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隻要你買有田地,建有居宅,墳墓再一封樹于此,自然就算你是某一縣的本籍。”或謂庶人樹以楊柳。見《禮緯·含文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封樹(fēng shù)是古代喪葬禮儀中的重要環節,指在墳墓上堆土成墳(封)并種植樹木(樹)作為标識的行為。這一習俗源于周代,兼具标識墓地、彰顯身份等級與表達哀思的功能。

一、釋義與形音分析

  1. 字形結構

    • 封:甲骨文象雙手堆土形,《說文解字》釋為“爵諸侯之土也”,引申為聚土築墳。
    • 樹:本義為種植,《說文》注“生植之總名”,此處指栽種樹木。
  2. 讀音

    現代漢語讀作fēng shù,中古音為“幫母鐘韻”(封)、“禅母遇韻”(樹)。

二、文化内涵與禮制規範

  1. 等級象征

    據《禮記·王制》載:“庶人不封不樹”,而貴族依身份限定墳高與樹種:

    • 天子墳稱“陵”,樹松柏;
    • 諸侯墳高“半仞”,樹柏;
    • 士大夫墳高“四尺”,樹栾樹。
  2. 社會功能

    • 标識墓地:防止耕地侵占(《周易·系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
    • 祭祀需求:《白虎通義》載“樹以松柏,取其不朽”,樹木成為祭祀儀式的地理坐标。

三、曆史演變與典籍例證

  1. 起源争議

    • 考古發現殷商已有封土雛形(如安陽殷墟婦好墓),但制度化始于周代。
    • 《周禮·春官》明确“以爵等為丘封之度”,确立禮法依據。
  2. 文學意象

    漢代《古詩十九首》中“松柏冢累累”,唐代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别》“離離原上草”均以封樹景觀寄托哀思。

四、現代遺存與學術價值

今存山東曲阜孔林(孔子墓植桧柏)、陝西黃帝陵(傳植黃帝手植柏)等,為研究古代葬俗的活态标本。考古學界通過封樹形制可推斷墓葬年代與社會結構。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頁128/頁246.
  2. 班固《白虎通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卷十一《崩薨》.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兩周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頁389-391.
  4.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年,頁329/頁483.
  5. 楊寬《中國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56-60.

網絡擴展解釋

“封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疆界标識功能

指堆土植樹以劃定和鞏固疆界。這一用法源于《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的“制其畿方千裡而封樹之”。具體指在邊界處挖掘溝壑,将挖出的土堆成封土,并在封土上種植樹木作為标記,形成雙重防禦體系。鄭玄注《周禮》時解釋為“樹木溝上,所以表助阻固也”。

二、喪葬禮儀制度

指古代士人以上階層的葬禮規制,即下葬時堆土成墳丘并在周圍植樹作為裝飾标識。根據《禮記·王制》記載,庶人葬禮“不封不樹”,而士大夫以上則需“封樹”。例如清代汪中在《先母鄒孺人靈表》中寫道“後之人尚保其封樹”,即指維護墳墓的封土與樹木。


補充說明:這兩個含義都體現了古代通過土、樹組合實現空間标記的功能,前者用于政治疆域,後者用于身份等級标識。現代語境中該詞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中。

别人正在浏覽...

矮人看戲桉籍白虬闆牆苞容布匹剗祓常溫蜍蟾廚馔待欲打齋東洋大海咯嘣拱廊狗改不了吃屎瓜華孤角花衢婚約呼霜驚恐萬狀噤戰浚稽山氪燈老稚羸蹇酃渌鲈鲙律人螞蟥釘面涅目光短淺納缽搒童貧褊牽誘清交素友清意勸化趨出燃點遶指人模狗樣忍辱草柔革慎舉深山密林石濤釋宥絲蘿素門淘洗外候沃洗誤卻矹矹下愛下饷心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