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堆土植樹以固疆界。《周禮·地官·大司徒》:“制其畿方千裡而封樹之。” 鄭玄 注:“樹,樹木溝上,所以表助阻固也。” 賈公彥 疏:“於畿疆之上而作深溝,土在溝上謂之為封,封上樹木以為阻固,故雲‘而封樹之’。”
(2).堆土為墳,植樹為飾。古代士以上的葬禮。《禮記·王制》:“庶人縣封,葬不為雨止,不封不樹,喪不貳事。” 孔穎達 疏:“庶人既卑小,不須顯異,不積土為封,不标墓以樹。”《史記·匈奴列傳》:“其送死,有棺槨金銀衣裘,而無封樹喪服。” 宋 司馬光 《論劉平招魂葬狀》:“今 劉平 沒身虜廷,喪柩不返,其子不忍封樹之不立,哀展省之無所,欲虛造棺槨,招魂假葬。” 明 高明 《琵琶記·散發歸林》:“生能竭奉養之力,死能備棺槨之禮,葬能盡封樹之勞。”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隻要你買有田地,建有居宅,墳墓再一封樹于此,自然就算你是某一縣的本籍。”或謂庶人樹以楊柳。見《禮緯·含文嘉》。
“封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堆土植樹以劃定和鞏固疆界。這一用法源于《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的“制其畿方千裡而封樹之”。具體指在邊界處挖掘溝壑,将挖出的土堆成封土,并在封土上種植樹木作為标記,形成雙重防禦體系。鄭玄注《周禮》時解釋為“樹木溝上,所以表助阻固也”。
指古代士人以上階層的葬禮規制,即下葬時堆土成墳丘并在周圍植樹作為裝飾标識。根據《禮記·王制》記載,庶人葬禮“不封不樹”,而士大夫以上則需“封樹”。例如清代汪中在《先母鄒孺人靈表》中寫道“後之人尚保其封樹”,即指維護墳墓的封土與樹木。
補充說明:這兩個含義都體現了古代通過土、樹組合實現空間标記的功能,前者用于政治疆域,後者用于身份等級标識。現代語境中該詞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