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露的征候。《六韬·五音》:“微妙之音,皆有外候。” 晉 葛洪 《抱樸子·清鑒》:“夫貌望豐偉者不必賢,而形器尫瘁者不必愚,咆哮者不必勇,淳淡者不必怯,或外候同而用意異,或氣性殊而所務合,非若天地有常候,山川有定止也。”
“外候”一詞的含義可從古代文獻和現代解釋兩個角度理解:
核心含義
指外露的征候,即事物或人表現出的外在迹象或特征。這一解釋源自《六韬·五音》中“微妙之音,皆有外候”,強調通過外在現象推斷内在本質。晉代葛洪在《抱樸子·清鑒》中進一步引申,指出外貌、言行等外候未必與内在品質完全對應,需謹慎判斷。
現代補充釋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其作為成語時,可表示“在外面等候”,但此用法在古代文獻中未見直接例證,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語境化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使用建議
在學術或古文分析中,建議優先采用“外露征候”的釋義;若涉及現代語境,需注意上下文是否支持“外部守候”的引申義。
外候指的是在朝廷任職的官員離開朝廷後,被外派到外地任職的官員。
外候的拆分部首為“人”和“口”,總共有8個筆畫。
外候一詞始見于《漢書·律曆志上》。根據《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朝廷出現了“内臣專權”現象,為了避免權臣濫權,武帝把一些官員派往外地任職,以監督和制衡權臣。這些被派到外地的官員就被稱為外候。
外候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外候」。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外候可以寫作「外侯」。
1. 他因為在朝廷有争議而被外候到地方任職。
2. 這位官員曾經是朝廷的大臣,但現在已經成為一名外候了。
1. 内候:指在朝廷任職的官員。
2. 内外交候:指在朝廷内外交替任職的官員。
外派、調任、出使
内候、内地任職、留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