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報仇 ”。采取行動打擊仇敵。《左傳·僖公十五年》:“必報讎,寧事戎狄。”《史記·刺客列傳》:“今 智伯 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 唐 高適 《邯鄲少年行》:“千場縱博家仍富,幾處報讎身不死。”《紅樓夢》第四六回:“這一輩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終久要報仇。” 老舍 《斷魂槍》:“到了客棧,他心中直跳,唯恐 沙老師 不在家,他急于報仇。”
“報雠”是漢語詞彙,讀作bào chóu,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報雠”即“報仇”,指采取行動打擊仇敵,以回應他人對自己或親屬的傷害。例如《三國演義》中的“報雠雪恨,何待期年?”。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與成語的關聯
常與“雪恨”連用為“報雠雪恨”(或“報仇雪恨”),表示通過複仇行動洗刷心中憤恨,如《紅樓夢》第四六回“終久要報仇”。
現代語境中的演變
現代漢語中“雠”字逐漸被“仇”替代,因此“報雠”多用于文學作品或曆史表述中,如老舍《斷魂槍》中的複仇情節。
該詞核心含義為“複仇”,既有曆史典故的厚重感,也承載了忠義、抗争等文化内涵,現代使用更傾向于書面化表達或特定語境引用。
《報雠》是一個漢字詞語,既作名詞也可以作動詞。它的意思是主動向對方報複,通過采取某種方式來還擊對方的攻擊或傷害。
《報雠》的部首是“讠”(讠部),它表示語言和言辭相關的事物。《報雠》一詞共有12個筆畫。
《報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社會,人們重視争鬥和報複的概念,因此這個詞彙逐漸形成,并被用于描述報複的行為。
《報雠》的繁體字是「報雠」。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報雠」的古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似的意義。
1. 他決定要向對方報雠,以平複自己受到的傷害。
2. 兒子被欺負了,他父親帶着憤怒的心情要給那個欺負他的人一個報雠。
《報雠》沒有明确的相關組詞,但可以根據具體語境和需要結合其他詞語進行組合,如:“報雠行動”、“不報雠者”等。
近義詞有:報複、報仇、複仇,它們都可以表達主動還擊對方的意思。
反義詞有:寬容、原諒,它們表示對對方的仁慈和寬容,與報雠的概念相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