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殘虐的人,雖穿戴衣冠而兇暴如虎。《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大臣議欲立 齊王 ,而 瑯琊王 及大臣曰:‘ 齊王 母家 駟鈞 ,惡戾,虎而冠者也。’”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言 鈞 惡戾,如虎而箸冠。”《史記·酷吏列傳》:“﹝ 王溫舒 ﹞姦猾窮治……其爪牙吏虎而冠。” 唐 劉禹錫 《訊甿》:“自巨盜間釁,而武臣顓焉。牧守由将校以授,皆虎而冠。”
“虎而冠”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外表穿戴人的衣冠,但行為兇殘如虎,比喻生性殘暴的人。該詞強調表裡不一的虛僞與暴虐。
類似成語有“衣冠禽獸”(見),但“虎而冠”更側重殘暴而非道德敗壞。
主要參考《史記》及《後漢書》等史書記載,權威性較高。部分網頁(如3、4)提供了具體語境中的實際應用案例。
《虎而冠》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形容某人由于得意忘形而失去了謙虛謹慎的态度。
《虎而冠》的拆分部首為虍、而、冠,筆畫總數為10畫。
《虎而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寓言故事中。相傳有隻烏鴉自命不凡,想要冠上一頂虎皮帽子來顯示自己的威風。于是,它找到一隻死去的虎,并将虎的頭割下來戴在自己的頭上。然而,其他動物們并沒有因此而對烏鴉更加敬畏,反而更加嘲笑它的愚蠢和虛榮。這個故事就成了《虎而冠》這個成語的來源。
《虎而冠》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虎而冠》。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字的書寫規則,對于《虎而冠》這個成語,可能的古代寫法為「處爾冠」。
1. 他得了一點成就就開始虎而冠,完全不把别人放在眼裡。
2. 這個人非常自大,總是虎而冠地與人交談。
虎頭蛇尾、虎口拔牙、冠冕堂皇
目中無人、自高自大、不可一世
謙虛謹慎、謙遜有禮、謙和待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