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而冠的意思、虎而冠的詳細解釋
虎而冠的解釋
比喻殘虐的人,雖穿戴衣冠而兇暴如虎。《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大臣議欲立 齊王 ,而 瑯琊王 及大臣曰:‘ 齊王 母家 駟鈞 ,惡戾,虎而冠者也。’”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言 鈞 惡戾,如虎而箸冠。”《史記·酷吏列傳》:“﹝ 王溫舒 ﹞姦猾窮治……其爪牙吏虎而冠。” 唐 劉禹錫 《訊甿》:“自巨盜間釁,而武臣顓焉。牧守由将校以授,皆虎而冠。”
詞語分解
- 虎的解釋 虎 ǔ 哺乳動物,毛黃褐色,有黑色條紋,性兇猛,力大。骨和血及内髒均可入藥(通稱“老虎”):虎口(.喻危險境地;.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險境地)。虎符(古代調兵的憑證,用銅鑄成虎形,分
專業解析
"虎而冠"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兇殘如虎的人穿戴衣冠,僞裝成人的模樣,比喻本性殘暴或行為野蠻之人,卻身居高位或道貌岸然。
詳細釋義:
- 字面意思: 老虎戴上了帽子(冠)。老虎是猛獸,象征兇殘本性;冠是古代士大夫的禮帽,象征人的禮儀、文明和地位。兩者結合,形成強烈反差。
- 比喻意義:
- 指人: 形容那些表面上有身份、有地位、道貌岸然,但内心或行為極其殘暴、兇狠、野蠻的人。他們利用權勢或僞裝行兇作惡。
- 指行為或現象: 比喻某些看似文明、合法或有秩序的外表下,隱藏着野蠻、暴力或不人道的本質。
- 感情色彩: 具有強烈的貶義色彩,表達對僞善、殘暴當權者或現象的深刻諷刺、揭露和批判。
出處與權威引用:
該成語最早且最著名的出處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 《史記·酷吏列傳》:在描述酷吏郅都時,司馬遷寫道:“其好殺伐行威不愛人如此。匈奴至為偶人象都,令騎馳射莫能中,見憚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後乃竟中都以漢法。臨江王征詣中尉府對簿,臨江王欲得刀筆為書謝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間與臨江王。臨江王既為書謝上,因自殺。窦太後聞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歸家。孝景帝乃使使持節拜都為雁門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從事。匈奴素聞郅都節,居邊,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門。匈奴至為偶人象郅都,令騎馳射莫能中,見憚如此。匈奴患之。乃中都以漢法。窦太後聞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歸家。孝景帝乃使使持節拜都為雁門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從事。匈奴素聞郅都節,居邊,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門。匈奴乃募得郅都宗族,夷其宗。郅都死,後長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于是上召甯成為中尉。其治效郅都,其廉弗如,然宗室豪傑皆人人惴恐。武帝即位,徙為内史。外戚多毀成之短,抵罪髡鉗。是時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而成極刑,自以為不複收,于是解脫,詐刻傳出關歸家。稱曰:“仕不至二千石,賈不至于萬,安可比人乎!”乃贳貸買陂田千餘頃,假貧民,役使數千家。數年,會赦。緻産數千金,為任俠,持吏長短,出從數十騎。其使民威重于郡守。後為關都尉,甯見乳虎,無直甯成之怒。義縱自河内遷為南陽太守,聞甯成家居南陽,及縱至關,甯成側行送迎,然縱氣盛,弗為禮。至郡,遂案甯氏,盡破碎其家。成坐有罪,及孔、暴之屬皆奔亡,南陽吏民重足一迹。而平氏朱彊、杜衍杜周為縱爪牙之吏,任用,遷為廷史。軍數出定襄,定襄吏民亂敗,于是徙縱為定襄太守。縱至,掩定襄獄中重罪輕系二百餘人,及賓客昆弟私入相視亦二百餘人。縱一捕鞠,曰“為死罪解脫”。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為治。是時趙禹、張湯以深刻為九卿矣,然其治尚寬,輔法而行,而縱以鷹擊毛摯為治。後會五铢錢白金起,民為奸,京師尤甚,乃以縱為右内史,王溫舒為中尉。溫舒至惡,其所為不先言縱,縱必以氣淩之,敗壞其功。其治,所誅殺甚多,然取為小治,奸益不勝,直指始出矣。吏之治以斬殺縛束為務,閻奉以惡用矣。縱廉,其治效郅都。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多不治。上怒曰:“縱以我為不複行此道乎?”嗛之。至冬,楊可方受告缗,縱以為此亂民,部吏捕其為可使者。天子聞,使杜式治,以為廢格沮事,棄縱市。後一歲,張湯亦死。王溫舒者,陽陵人也。少時椎埋為奸。已而試補縣亭長,數廢。為吏,以治獄至廷史。事張湯,遷為禦史。督盜賊,殺傷甚多,稍遷至廣平都尉。擇郡中豪敢任吏十餘人,以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快其意所欲得。此人雖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滅宗。以其故齊趙之郊盜賊不敢近廣平,廣平聲為道不拾遺。上聞,遷為河内太守。素居廣平時,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令郡具私馬五十匹,為驿自河内至長安,部吏如居廣平時方略,捕郡中豪猾,郡中豪猾相連坐千餘家。上書請,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盡沒入償臧。奏行不過二三日,得可事。論報,至流血十餘裡。河内皆怪其奏,以為神速。盡十二月,郡中毋聲,毋敢夜行,野無犬吠之盜。其頗不得,失之旁郡國,黎來,會春,溫舒頓足歎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好殺伐行威不愛人如此。天子聞之,以為能,遷為中尉。其治複效河内,徙諸名禍猾吏與從事,河内則楊皆、麻戊,關中楊贛、成信等。義縱為内史,憚未敢恣治。及縱死,張湯敗後,徙為廷尉,而尹齊為中尉。尹齊者,東郡茌平人。以刀筆稍遷至禦史。事張湯,張湯數稱以為廉武,使督盜賊,所斬伐不避貴戚。遷為關内都尉,聲甚于甯成。 **上以為能,遷為中
網絡擴展解釋
“虎而冠”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外表穿戴人的衣冠,但行為兇殘如虎,比喻生性殘暴的人。該詞強調表裡不一的虛僞與暴虐。
二、出處與典故
- 《史記·酷吏列傳》:
“其爪牙吏,虎而冠。”描述酷吏手下如戴人帽的老虎般殘暴。
-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大臣評價齊王之母族驷鈞“惡戾,虎而冠者也”,暗指其家族兇殘本性。
三、用法與例句
- 古代用例:
唐代劉禹錫《訊甿》中形容武将“皆虎而冠”,批判其暴虐統治。
- 近現代用例:
國學大師劉文典因頂撞蔣介石被稱為“虎而冠者”,反映對強權者的諷刺。
四、相關詞語
類似成語有“衣冠禽獸”(見),但“虎而冠”更側重殘暴而非道德敗壞。
五、權威性說明
主要參考《史記》及《後漢書》等史書記載,權威性較高。部分網頁(如3、4)提供了具體語境中的實際應用案例。
别人正在浏覽...
八風舞必先步遊采粲倉倉皇皇憯然唱念做打春秋裝悼息大雅君子掉搶條蕩低等跺躂二武反旆豐羽黼帟甘汞感情固實铧觜胡皴谏誡計構伎倆競心燼灰聚積冷語冰人亮光理定列題利滾利理中鸾骞鶴舞爐煙緑生生麼道凝矑溺水蟠幽青瑣清猷親香鵲巢鸠據帬帽三十六書商山四翁世準霜溪私刑通牽為叢驅雀衛士危言汙漬蝦蟇纖子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