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口。語出《文選·宋玉〈風賦〉》:“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谿谷,盛怒于土囊之口。” 李善 注:“土囊,大穴也。 盛行之 《荊州記》曰:‘ 宜都 佷山縣 有山,山有穴,口大數尺為風井,土囊當此之類也。’” 宋 邵雍 《秋懷》詩之三五:“草木山川貧,木落天地瘦;土口風天行,雲罅日微漏。”
“土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土口”指洞口,具體指自然形成的洞穴或山體的入口。該詞源自古代文獻中對風起之處的描述,強調自然地貌特征。
宋代邵雍在《秋懷》詩中寫道:“土口風天行,雲罅日微漏”,借“土口”描繪自然景象,體現其文學化應用。
“土口”是古代漢語中描述洞穴入口的詞彙,兼具地理與文學意象,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及《荊州記》原文。
《土口》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土字旁和口字旁。其中,土字旁作為形聲旁,表示與土地、土壤有關的意義;而口字旁則表示“口、嘴巴”的意義。
根據《康熙字典》所載,土字旁在《說文解字》中寫為“士”,表示土壤、土地;口字旁在《說文解字》中寫為“口”,表示口、嘴巴。兩者組合在一起後,構成了“土口”這個詞。
《土口》這個詞在繁體字中也存在,寫作“土口”或“土壆”。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土字的寫法略有變化,上部分為“士”,下部分為三點狀的“十”,表示土地的樣子;而口字的寫法在演變中也有一定的差異,早期的寫法為“甘”,後來逐漸改變為現在的“口”形狀。
例句:
1. 這裡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農作物生長得很好。
2. 她張開嘴巴,笑得合不攏嘴。
相關詞彙:
組詞:土地、土塊、土質、土壤、土星、土匪、口水、口紅、口袋、口渴。
近義詞:農田、鄉野、農莊。
反義詞:水域、海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