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腧穴的意思、腧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腧穴的解釋

人體上穴位的總稱。又四肢遠端部位有五腧穴。見《素問·氣穴論》《靈樞經·九針十二原》《明史·方伎傳·滑壽》:“《難經》又本《素問》《靈樞》,其間榮衛藏府與夫經絡腧穴,辨之博矣,而缺誤亦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腧穴(又稱穴位、孔穴、穴道)是中醫理論中人體髒腑經絡氣血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也是針灸、推拿等療法的主要施術位置。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詞義解析

    • “腧”通“輸”,意為轉輸、輸注,體現氣血在經絡中的流動特性。
    • “穴”指空隙,因腧穴多位于肌肉紋理或骨節凹陷處。
    • 合稱“腧穴”,即氣血運行的關鍵節點,兼具疾病反應點和治療刺激點的雙重功能。
  2. 現代醫學關聯
    腧穴常對應神經末梢密集或神經纖維經過的區域,與血管、淋巴管等結構密切相關。


二、主要分類

腧穴可分為三類:

  1. 十四經穴

    • 歸屬十二經脈及任督二脈,共361個,如“足三裡”“内關”。
    • 每條經脈的腧穴與其對應髒腑功能直接關聯。
  2. 奇穴(經外奇穴)

    • 未歸入十四經,但有固定名稱和位置,如“太陽穴”,主治特定疾病。
  3. 阿是穴

    • 無固定名稱和位置,以壓痛點或病變部位為施術點,如肌肉酸痛處的反應點。

三、功能作用

  1. 調節氣血與陰陽
    通過刺激腧穴可疏通氣血瘀滞,平衡髒腑功能(如“足三裡”增強免疫力)。

  2. 診斷與治療

    • 腧穴異常(壓痛、結節等)可反映内髒病變。
    • 特定穴有專效,如“内關”緩解心悸,“郄穴”用于急症。
  3. 保健與雙向調節
    溫和刺激(如艾灸、按摩)可預防疾病,部分腧穴對機體狀态有雙向調節作用(如調節血壓)。


四、應用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穴位定位或治療方法,可參考權威中醫典籍或臨床指南。

網絡擴展解釋二

腧穴

腧穴是中醫學術語,指的是人體上特定的穴位,也稱為經穴或穴位,在中醫理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照中醫學的認識,腧穴是人體經絡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通過腧穴連接于身體各個部位,起到調理氣血、平衡陰陽、促進生命活力的作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腧穴的拆分部首為“穴”,表示與身體穴道相關;根據漢字拆字法,腧穴的筆畫數為13畫。

來源

腧穴一詞的來源頗為有趣。相傳,明代醫學家徐霞客遊曆湖南時,遇到一位受傷的行人。徐霞客用一根竹籤輕輕一捅,行人立即痛感消失,立刻恢複健康。徐霞客将此經驗總結出來,并将此類特殊點位稱為“腧穴”,意為“點穴”。自此,腧穴一詞開始在醫學界使用,并逐漸成為中醫學術語。

繁體

腧穴的繁體字為「腧穴」,保持了原始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腧穴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穴」字的寫法較為特殊,古代常常将它寫成「穴」字旁加上小點的形式,表示腧穴的特殊含義。

例句

1. 耳朵上的腧穴被認為與眼睛的健康有關。

2. 中醫理論認為按摩某些穴位可以刺激腧穴,促進血液循環。

組詞

經腧、穴位、按摩、經絡、氣血、身體

近義詞

經穴、穴位、腧點

反義詞

皮膚、肌肉、骨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