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愧。 清 戴名世 《<中西經星同異考>序》:“而後乃敢序 定九 之書,乃皆以饑寒餬口於四方,東西奔走,不能合併,至於今而此志未遂,所為誦 甯人 之言而抱慚不能自已也。”
“抱慚”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bào cán,意思是心中感到慚愧,通常用于表達因未能達成某事或辜負他人期望而産生的愧疚感。
基本釋義
指“抱愧”,即因自身行為或處境不符合預期而感到羞愧。例如清代戴名世在《中西經星同異考序》中提到,因未能實現志向而“抱慚不能自已”。
語境與用法
多用于書面表達,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正式場合。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可作為情感色彩較重的自謙表述,如:“未能完成所托,深感抱慚。”
相關詞彙
與“自慚形穢”“大言不慚”等成語含義相近,均含“因不足而羞愧”之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用法擴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文獻。
抱愧(bào ku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手”部首和“少”部首組成,共計6個筆畫。它的拆分部首為手和少。
抱愧的古代漢字寫法為“抱慰”,由手部首、心部首和未部首組成。原意是抱着慰藉之心,以表達内心的慚愧、羞恥之情。
抱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抱愧」。
1. 在考試中,他把所有選擇題都答錯了,實在抱愧。
2. 我因為犯了一個大錯,對不起地對他說:“抱愧,抱愧。”
1. 抱歉:表示向對方表達歉意。
2. 抱怨:指因不滿意某事而表達不滿。
3. 抱負:指心懷遠大的志向和目标。
1. 慚愧:表示因自己的行為或能力不如人而感到羞恥。
2. 愧疚:指内心對自己所做的不好的事情感到内疚。
1. 得意:指心情舒暢,高興滿足的情緒。
2. 自豪:指以自己的成就或身份感到驕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