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邦的意思、大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邦的解釋

(1).大國。《書·武成》:“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 孔 傳:“言天下諸侯,大者畏威,小者懷德。”《詩·小雅·采芑》:“蠢爾蠻荊,大邦為讎。” 鄭玄 箋:“大邦,列國之大也。”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 康拉德 ﹞領其從者,建大邦於海上。”

(2).大的州郡。 漢 朱浮 《為幽州牧與彭寵書》:“豈有身帶三綬,職典大邦,而不顧恩義,生心外叛者乎!” 唐 韓愈 《河南府同官記》:“於時 河東公 為左僕射宰相,出藩大邦,開府 漢南 。”

(3).大的都會。《儒林外史》第三二回:“ 南京 是個大邦,你的才情到那裡去,或者還遇着個知己,做出些事業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邦”一詞在漢語中具有豐富的内涵,主要可從古代和現代兩個維度理解其含義,以下結合權威詞典及古籍進行詳細解釋:


一、古代漢語中的核心釋義

  1. 指強大的諸侯國或重要封國

    古代“邦”指分封的領地,“大邦”特指地域廣闊、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如《詩經·大雅·皇矣》載:“王此大邦,克順克比”,描述周王統治的強大國家。《說文解字》釋“邦”為“國也”,強調其政治實體屬性。

  2. 代指中央政權或宗主國

    在宗法制度下,“大邦”常指代周王室或權威政權。如《尚書·武成》言“大邦畏其力”,指周邊諸侯敬畏周王室的威勢。

  3. 特指規模宏大的城邑

    《周禮·考工記》注疏稱“邦國謂大邑”,可見“大邦”亦指大型都邑,如漢代學者鄭玄注“大邦,王畿之都”。


二、現代漢語的延伸語義

  1. 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

    現代漢語中“大邦”多用于形容領土遼闊、綜合國力強的國家。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幅員廣大、實力雄厚的國家”,例詞“新興大邦”。

  2. 引申為重要領域或傑出代表

    在文學語境中可比喻某領域的權威主體,如“文壇大邦”指具有引領地位的文學流派。


三、語義演變與文化内涵

“大邦”從具體封國概念(如《論語·季氏》“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中的諸侯關系)逐漸演變為抽象的大國意象,承載着中華文化中對國勢強盛的期許。其語義重心始終圍繞“規模”與“權威”雙重屬性,區别于“大國”更中性的地理描述。


權威參考資料:

  1. 《詩經·大雅》中華書局點校本(無有效鍊接)
  2. 《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無有效鍊接)
  3. 《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無有效鍊接)
  4.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官網(鍊接
  5.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大邦”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個釋義,其解釋和出處可綜合如下:


一、指代大國

最早見于《尚書·武成》的“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孔傳注解為“大者畏威,小者懷德”,即強盛的國家。後《詩經·小雅·采芑》中“蠢爾蠻荊,大邦為讎”也延續此義,鄭玄注“大邦”為列國中的強大者。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亦用此詞描述康拉德“建大邦於海上”的功績。


二、表示大的州郡

漢代朱浮在《為幽州牧與彭寵書》中提到“職典大邦”,批評彭寵身居要職卻叛變,此處“大邦”指重要州郡。唐代韓愈《河南府同官記》中“出藩大邦”同樣指代管轄範圍廣的州郡。


三、指大的都會

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中“南京是個大邦”,強調南京作為大都市的地位,并暗含機遇與人才聚集之意。


補充說明

  1. 詞源結構:“大”表規模或程度超越一般,“邦”本義為諸侯封國,後泛指國家或區域()。
  2. 姓名寓意:現代取名中,“大邦”可引申為胸懷廣闊、成就非凡的象征()。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政治或地理描述,近現代則擴展至文化、經濟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

按章變蛋餐巾常賞稻柴打手德器點拍鬄發短簿祠法派匪薄豐康棼梁焚石鲋禺高饤禍端急來抱佛腳吉瑞九天攬月擊築眷矚孔艱口腹麟經流腫緑肥馬畜毛蟲祖猛可明揚側陋密摺磨子嫩鵝黃逆眚濆瀑骿脅淺颦遣意毬樓杞憂灑家三摩缽提申陳適性任情手罩雙胎四田所自肅謝淘渌天下歸心調谑鐵藓銅聲響器土形誣僞獻淺新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