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筆頭的中心部分。《齊民要術·筆墨》引 三國 魏 韋誕 《筆方》:“筆法……用衣羊青毛--縮羊青毛去兔毫頭下二分許。然後合扁,捲令極圓。訖,痛頡之。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筆柱,或曰‘墨池’、‘承墨’。”
“筆柱”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指毛筆頭的中心部分,屬于制筆工藝中的專業術語。這一結構通常由較硬的毛料(如兔毫)制成,作為支撐筆頭的主體,外層再包裹羊毛等軟毛(稱為“被”或“墨池”)。
詞源與工藝
根據《齊民要術·筆墨》引三國魏韋誕《筆方》記載,制作毛筆時需将羊毛中段截取,包裹在筆頭中心,形成“筆柱”,又稱“墨池”或“承墨”。這種結構能增強筆頭的彈性和蓄墨能力。
與“柱”的關聯
“柱”在古漢語中常指支撐物體的核心部分(如建築中的梁柱),引申為毛筆的核心結構,凸顯其承托作用。
“筆柱”專指毛筆頭的中心部分,是傳統制筆工藝的關鍵技術術語,而非廣義的成語。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齊民要術》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筆柱》是指書法中筆畫的縱橫交錯的形狀,形似柱子。它常用來形容書法字體的結構和筆畫的特點。
段落2(h2):拆分部首和筆畫《筆柱》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其中,“⺆”是左偏旁部首,表示手的形象;而“木”是右偏旁部首,表示木頭。整個字一共由10個筆畫組成。
段落3(h2):來源和繁體《筆柱》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起源于古代的篆書,後經過演變和發展成為現代書法中常用的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基本相同,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和一些細節會有所不同。
段落4(h2):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遵循着一定的規則和規範。《筆柱》在古代寫法中,采用的是象形的方式,通過勾畫一些簡單的線條來表示物體的形狀和特征。
段落5(h2):例句以下是一些使用《筆柱》一詞的例句:
他的書法作品細膩而富有《筆柱》之美。
這個字的結構非常簡練,點畫之間的《筆柱》精緻而有序。
段落6(h2):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筆柱》的相關詞彙包括:書法、筆畫、構造、結構等。
與《筆柱》相近的詞彙有:筆觸、筆鋒、筆法等。
與《筆柱》相反的詞彙可能是:縱橫、松散、隨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