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穿禮服而執朝笏。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後集·學規》:“凡行罰之際,學官穿秉序立堂上。” 宋 吳自牧 《夢粱錄·七月》:“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 宋 吳自牧 《夢粱錄·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知貢舉等官於廳前備香案,穿秉而拜,諸士人皆答拜。”
“穿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穿禮服而執朝笏”,用于描述古代官員在正式場合的着裝與禮儀規範。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宋代文獻,例如:
使用場景
通常與古代官員的禮儀職責相關,如科舉考試監考(“知貢舉等官穿秉而拜”)、重要典禮奏報等,強調身份與儀态的莊重。
補充說明
“穿秉”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禮制或文獻解讀時仍有意義。其近義詞可包括“朝服秉笏”“冠帶執笏”等。
《穿秉》(chuān bǐ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坦率、率真。
《穿秉》的部首是“穴”(xué),全部共有10個筆畫。
《穿秉》源自于古代漢字,即“穿”(chuān)和“秉”(bǐng)的組合。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穿秉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别,主要體現在字形的變化上,但基本的意思和意義沒有改變。
1. 他一直以穿秉的态度對待生活,從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
2. 她因為她的穿秉性格,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3. 在誠實與穿秉之間,我更傾向選擇後者。
坦率(tǎn shuài)、率真(shuài zhēn)、真誠(zhēn chéng)、直接(zhí jiē)。
直率(zhí lǜ)、坦蕩(tǎn dàng)、赤誠(chì chéng)、大白(dà bái)。
虛僞(xū wěi)、做作(zuò zuò)、假意(jiǎ yì)、欺騙(qī piàn)。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