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宦官 魏忠賢 擅權,閹黨 王紹徽 用《水浒》一百零八将綽號,配以所惡東林諸人,編集成冊,名《點将錄》,獻于 魏 ,為構陷依據。《明史·閹黨傳·王紹徽》:“初, 紹徽 在 萬曆 朝,素以排擊東林為其黨所推,故 忠賢 首用居要地。 紹徽 倣民間《水滸傳》,編東林一百八人為《點将録》,獻之,令按名黜汰,以是益為 忠賢 所喜。”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明考試之弊》:“《點将録》乃吏部尚書 陝 人 王紹徽 所輯。”
“點將録”(簡體:點将錄)是源自明代的政治術語,現多引申為記錄精英的名冊,具體含義及演變如下:
起源與背景
該詞最初指明代宦官魏忠賢專權時期,其黨羽王紹徽為構陷東林黨人,仿照《水浒傳》中一百零八将的綽號,将反對者與之對應并編成《點将錄》。例如,将東林黨領袖比作“及時雨宋江”等,以此作為政治迫害的依據。
内容與用途
詞義演變
現代語境中,“點将錄”逐漸中性化,泛指記載某領域傑出人物的名單,如學術精英、行業翹楚等,但使用時需注意其曆史貶義背景。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明史》或相關研究文獻。
《點將録》是一個中文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本記錄戰争中将領事迹的曆史著作。它包括了将領的戰績、指揮、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點將録》的拆分部首是金、纟、钅,共有16個筆畫。
《點將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和曆史記錄。它是由「點」、「將」和「録」這三個漢字組成的。繁體字的寫法為「點將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點」的寫法是「點」,「將」的寫法是「将」,「録」的寫法是「錄」。
1. 這部《點將録》詳細記錄了古代将領們的戰績與軍事策略。
2. 他是一位具有出色指揮能力的将領,值得被紀錄在《點將録》中。
- 點評(diǎn píng):評論
- 錄取(lù qǔ):錄取
- 點心(diǎn xīn):中式點心
《戰紀》、《紀事》
《未經記載》、《沒有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