纛章京的意思、纛章京的詳細解釋
纛章京的解釋
滿語。官名。“巴雅喇纛章京”的簡稱。 清 初兵制,從每旗諸甲喇中選擇精銳者,組成護軍,其首領初名為纛額真。 天聰 八年(公元1634年)改稱纛章京。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國初官號, 清 語居多。纛章京,即今護軍統領。”《清史稿·世祖紀》:“遣纛章京 索洪 等益 滿達海 軍。”按,此名漢語稱為護軍統領。參閱《清通典·職官九》。
詞語分解
- 纛的解釋 纛 à 古代軍隊裡的大旗。 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車輿上的飾物。 筆畫數:; 部首:糸; 筆順編號:
- 章京的解釋 官名。清代軍機處及總理衙門辦理文書的官員軍機章京。;;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詳細解釋漢語“将軍”的譯音。 清 代用于某些有職守的文武官員, 漢 名為參領。《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有個騎都尉的世職
網絡擴展解釋
纛章京(拼音:dào zhāng jīng)是清代官名,屬于滿語音譯詞彙,具體含義和職能如下:
一、基本釋義
-
詞源與構成
“纛章京”是“巴雅喇纛章京”的簡稱,其中:
- 纛(dào):指軍隊中的大旗,象征統帥權威;
- 章京(janggin):滿語“将軍”的音譯,源于漢語“将軍”。
-
職能與地位
清初從八旗各甲喇(軍事編制單位)中選拔精銳組成護軍,其首領最初稱“纛額真”,天聰八年(1634年)更名為“纛章京”,相當于後來的護軍統領,負責禁衛軍管理。
二、曆史演變
- 起源: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設立“纛額真”,統領精銳護軍。
- 改制:1634年皇太極改“纛額真”為“纛章京”,規範官制名稱。
- 後續發展:清代中後期,此職逐漸被漢譯為“護軍統領”,但滿語舊稱仍見于文獻,如《清史稿》中記載“遣纛章京索洪等益滿達海軍”。
三、相關延伸
- 章京的泛化:清代“章京”一詞不僅用于武職(如纛章京),也用于文職(如軍機章京、總理衙門章京),成為官職後綴。
- 讀音注意:“纛”易誤讀為dú,正确讀音為dào;“章京”需連讀為zhāngjīng。
如需進一步了解清代官制,可參考(搜狗百科)和(曆史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纛章京是一個古老的成語,它的意思是指權勢顯赫的都城,也可以理解為中央政權的象征。這個詞的構成可以拆分為"纛"、"章"和"京"三個部分。
"纛"是一個比較冷僻的字,它由"巾"和"至"兩個部首構成,總共有11個筆畫。它的本義是一種古代的旗幟,用于标志王室或重要的官員。作為城郊遊獵時的信號旗幟,纛不能代表國家,在古人視野中有次要性。
"章"是一個常見的字,由"立"和"書"兩個部首構成,總共有9個筆畫。它的本義是指刻在物體上的印章或标記。在這裡,它與纛的搭配表示的是權位高顯、令行禁止的意義。
"京"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字,由"亠"和"口"兩個部首構成,總共有8個筆畫。它的本義是指國都或國都城市。在中國曆史上,"京"一詞通常指的是都城,如今我們常說的北京,就是中國的首都。
纛章京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制。在古代,天子征發公卿大夫到京城參加朝會時,各級官員會按照自己的身份和職務,懸挂不同的旗幟或纛,以示身份和權威。因此,纛章京成為了表示中央政權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纛章京的寫法基本上保持不變,隻是字形稍有差異,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纛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唐代開始,纛的字形逐漸變為一個長方形,兩邊有斜杠,中間畫橫線。而在更早的漢字中,纛的字形可能與現在的巾旁有關。
一些常用的例句中使用了纛章京這個成語,例如:"他勇敢而聰明,成為了職場上的纛章京",意思是他勇敢而聰明,成為了職場上權力顯赫的象征。
纛章京這個成語的組詞比較固定,常見的有纛丘山、纛川大夫等。近義詞可以是權威、顯赫,反義詞可能是默默無聞、低調等。
希望這些内容能夠滿足您的需求,歡迎您進一步了解纛章京這個詞的意義和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