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諷喻的旨意。《後漢書·宦者傳·蔡倫》:“ 倫 初受 竇後 諷旨,誣陷 安帝 祖母 宋貴人 。”
(2).諷示以旨意。《後漢書·西羌傳·滇良》:“至 王莽 輔政,欲燿威德,以懷遠為名,乃令譯諷旨諸 羌 。”
諷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含蓄的諷刺意圖或深層寓意。其中“諷”指委婉勸誡或間接批評,“旨”指核心意圖或主旨。該詞強調通過含蓄表達傳遞批判性觀點,常見于文學評論與語言分析領域。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12卷,第387頁。
楚辭注疏中的本源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最早将“諷”“旨”并提,評《離騷》“托詩以諷,旨遠辭文”,指屈原借詩委婉谏言,意蘊深遠。此為“諷旨”概念的雛形。
來源:王逸《楚辭章句·離騷經序》(中華書局點校本)。
文論中的理論化
劉勰《文心雕龍·辨騷》深化此概念,提出“諷兼比興,旨極哀豔”,強調諷喻手法需融合比興,主旨需情感深刻。
來源:範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在當代語境中,“諷旨”多用于分析文學作品、影視劇或社會評論,特指:
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四編。
需區别于相近概念: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0年)"諷"字條。
“諷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諷喻的旨意
指通過含蓄的言語或比喻傳達的意圖。例如《後漢書·宦者傳·蔡倫》記載,蔡倫曾受窦太後“諷旨”誣陷宋貴人。
諷示以旨意
指通過暗示或間接方式傳達命令。如《後漢書·西羌傳》提到,王莽通過翻譯向羌族“諷旨”,以展示威德。
該詞多用于古籍,現代漢語中較少見。需注意語境中的具體指向:
白相贲典迸落奔忙辯士冰楞虿鋒沖口初始厝兆單挂號到案大裘燈心絨釣詩釣杜門詩獨女,獨女兒風樂改年感德耕寮共總古先生河門海口滉漭滑頭化像湖枭狡狙家書抵萬金迦提爵邑聚集君權國類書廉介孿子論友賣恩面網民本母猴拏戰骈白秦女楚珠如命紹興和議慎守詩禮傳家釋俗衰乏殊色題名會瓦楞子委杖無愧色污泥項枕暇食諧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