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本的意思、民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本的解釋

(1).民衆是國家的根本。《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金燦然 《中國曆史學的簡單回顧與展望》:“過分的估計了英雄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忽視了‘民本’的意義。”

(2).民間的奏本。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 蘇州 民漸被循良,惜其去任,值上南巡,相約具民本保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本”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強調民衆是國家或政權的根本和基礎。其核心内涵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 字面與核心含義:

    • “民” 指百姓、人民、民衆。
    • “本” 指根本、基礎、根基。
    • 因此,“民本”的字面意思就是“以民為根本”。它主張國家的安危、政權的穩固、社會的興衰,其根本在于民衆的生存狀況、意願和力量。統治者(君主)的職責在于重視、關愛和保障民衆的利益。
  2. 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對“民本”的解釋為:“舊謂民為邦本。” 這直接點明了“民本”思想的核心:人民是國家的根基。
      • 來源: 《漢語大詞典》(中國權威的大型漢語語文詞典)
    • 《辭源》(修訂本)的解釋更為詳細:“謂人民為國家的根本。古代的一種政治思想。” 并引用《尚書·五子之歌》中的名句“民惟邦本,本固邦甯”作為書證。
      • 來源: 《辭源》(中國曆史悠久的古漢語辭書)
  3. 思想淵源與經典表述:

    • “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其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表述見于儒家典籍《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甯。” 這句話精辟地闡述了人民是國家存在的根基,隻有根基穩固,國家才能安甯的道理。
    •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進一步發展了民本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觀點,将民衆的價值置于國家和君主之上,強調了民心向背對于政權存亡的決定性作用。
    • 其他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泰誓》)、“得民心者得天下”等,都體現了民本思想中重視民意、民心的重要性。
  4. 實踐意義與現代價值:

    • 在古代,“民本”思想是對統治者的一種道德勸誡和政治要求,提醒君主施仁政、重民生、順民意,以維護統治的穩定。它包含了反對暴政、重視民生經濟、傾聽民意等積極成分。
    • 雖然古代的“民本”思想服務于君主專制制度,與現代“民主”思想有本質區别(前者是“為民做主”,後者是“由民做主”),但其重視人民地位和作用的核心精神,如強調人民是國家的基礎、重視民生福祉、尊重民意等,對于後世乃至現代社會治理和國家發展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價值。它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寶貴的政治智慧資源。

總結來說,“民本”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其核心要義在于确認和強調民衆是國家存續、社會穩定的根本基礎和決定性力量,主張統治者應以民衆的利益和意願為施政的根本出發點。

網絡擴展解釋

“民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概念,其核心内涵可結合多角度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民本”指以民衆為國家的根本,強調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應以人民利益為核心。字面含義中,“民”代表人民,“本”意為根基或出發點(源自“木下曰本”的象形引申)。

二、思想内涵

  1. 核心主張
    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理念,主張統治者的合法性取決于民心向背。例如先秦儒家提出“民貴君輕”(《孟子》),強調民衆地位高于君主。

  2. 曆史發展
    起源于商周時期,經孔孟等儒家學者系統化,成為傳統政治倫理的核心。其思想雖維護統治秩序,但也包含制約君權、關注民生等進步性。

  3. 局限性
    傳統民本思想具有等級性和工具性,與現代民主存在本質差異(如缺乏平等原則和制度保障)。

三、現代意義

當代語境下,“民本”被賦予新内涵,例如中國共産黨提出“以人民為中心”,将“老百姓滿意與否”作為執政出發點,體現了傳統思想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結合。

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提及“民本”的另一含義為“民間的奏本”(如),但此用法較為邊緣化,主流語境仍聚焦于政治哲學範疇。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民本思想與民主的區别,可參考人民網黨建專欄(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拜匣暴風薄面絣扒捕迹不饑不寒懲辦傳瑞粗魯玳瑁班德谟克拉西調融吊死問生定居都子段氏獨門二合二面反璞歸真感思共同富裕灌流過駒橫說豎說鴻鼎紅雲宴華説悸動截胫剖心悸栗精打細算救存吉烏居孀慨然渴想啦呱爛銀旅邸岐趨衢地熱力忍心三權時變詩書禮樂刷絲戍火書劄司铎厮養私易剸理土花兔灰屯耕佗心通未來派文瀾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