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書抵萬金”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一詩,以下是詳細解釋:
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戰火連綿,杜甫因戰亂與家人失聯,通過家書的珍貴性表達了對親人的深切思念與擔憂。
詩句不僅反映杜甫個人的思鄉之情,也映射了戰亂年代普通百姓的共同苦難。家書成為連接親情、傳遞生存希望的唯一紐帶()。
擴展:此句所在的《春望》全詩為: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通過簡練的語言和深沉的情感,杜甫将個人命運與家國動蕩緊密結合,使“家書抵萬金”成為傳世名句。
《家書抵萬金》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家裡的信件可以抵得上很多財富。它形容親人寫來的家書給人以極大的心靈慰藉,比金錢更有價值。
《家書抵萬金》的拆分部首是:“宀”、“戶”、“木”、“金”。其中“宀”表示建築物,引申為家庭;“戶”表示門;“木”表示樹木、木頭;“金”表示金屬、錢。這裡每個字都有自己的部首和意義。分别是2、8、4、8畫。
《家書抵萬金》是出自唐代孔穎達的《夜行船書》。成語的傳統形式是“家信千金”。相傳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孔穎達在陳倉郡撰寫了一封給遠在外地的兒子的家書。這封家書通過夜行船運送給兒子,由于意義重大,有治病救命之功效,對兒子來說就如同千金一般。後來這句成語也演變為現在的《家書抵萬金》。
成語在繁體中則是「家書抵萬金」,“書”字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多畫了一筆的。
在古時候,成語《家書抵萬金》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現在的“抵”字的漢字寫法是“扌氐”;而古代則是“扌氐彐”。“氐”的字形變化是從“彐”到現在的“氐”。這種變化也展現了漢字的演變和發展。
父親在遠方工作,每個月給我寄來一封家書,那封信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家書抵萬金。
家書、家信、抵達、萬金、家庭、金錢、財富
家信千金、文書千金、家書如寶、書信珍貴
價值連城、千金一擲、敗金逐逝、一毛不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