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冬舂米的意思、冬舂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冬舂米的解釋

舊時臘日所舂之米。 宋 範成大 《臘月村田樂府序》:“臘日舂光,為一歲計,多聚杵臼,盡臘中畢事,藏之土瓦倉中,經年不壞,謂之冬舂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冬舂米是中國傳統農耕社會的重要習俗,主要指在冬季舂制稻米以儲備糧食的活動,常見于江南地區。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習俗 冬舂米是臘月間的歲時風俗,通常在冬至後第三個戊日(即“臘米工日”,農曆臘月初十左右)進行。人們将稻谷用水清洗後,用杵臼舂去外殼制成米粒,并儲存在土倉或瓦罐中,留待新春食用。這一習俗既是對糧食的加工處理,也寓意着為來年儲備富足。

2. 曆史起源 冬舂米的曆史可追溯至宋代,南宋詩人陸遊曾以“夜碓寒舂玉”描述夜間舂米的場景,而範成大《臘月村田樂府序》明确記載了“冬舂米”的名稱及儲藏方法。古時人們認為臘月米粒堅硬、臘水清澈,舂制損耗少,且寒冷天氣可防蛀蟲,故形成此傳統。

3. 制作方法與科學依據 冬舂米需在黃米(初步加工的糙米)基礎上再囤制一次:将囤心周圍的白米用稻草裹紮,外層堆黃米,經發酵後米色轉為暗紅。這種方法可減少春天氣溫回升導緻的米粒易碎問題,降低折耗。

4. 文化象征 冬舂米承載着“年年有餘”的美好祈願。吃隔年糧象征家庭富足,表達對五谷豐登、生活無憂的期盼,正如民諺“家有餘糧,心中不慌”。此外,它也被引申為“辛勤勞作”的象征,體現農耕文化中勤儉持家的精神。

5. 地域特色 該習俗主要流行于安徽和縣、含山及江南稻作區,與當地氣候和農業周期緊密相關,是勞動人民順應自然節律的智慧體現。

冬舂米既是古代糧食儲存的實用技術,也是中華農耕文化中“未雨綢缪”精神的縮影。

網絡擴展解釋二

冬舂米一詞的意思是指在冬天磨米。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冬和舂,冬部表示冬天,舂部則表示用杵磨碾。根據部首的劃分,冬部屬于水部,而舂部屬于辵部。根據筆畫的統計,冬部的筆畫數為4,舂部的筆畫數為8。 《冬舂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用石磨将稻谷磨成米。因為寒冷的冬天適合進行米的加工,所以冬舂米一詞就誕生了。在繁體字中,冬舂米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異。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規則,冬部的寫法是由兩個橫杠(“一”)和兩個豎杠(“丨”)組成;舂部的寫法則是由一個“丿”和七個“丨”組成。這樣的寫法在古代常被用于書寫。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冬舂米》這個詞,例如:“冬舂米時要小心操作,以免受傷。”這個例句中用到了冬舂米的意思,并提醒人們在操作時要小心注意自己的安全。 與《冬舂米》相關的組詞有冬季、舂鹽、磨米等。冬季指的是冬天的季節;舂鹽是指用杵磨碾鹽等顆粒狀物品;磨米則是指用石磨将稻谷磨成米的過程。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碾米”來代替《冬舂米》這個詞。它們都表示将稻谷磨成米的意思。 反義詞方面,可以使用“收割稻谷”來對立《冬舂米》這個詞。因為收割稻谷是指在秋天将稻谷收割下來。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