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臘日所舂之米。 宋 範成大 《臘月村田樂府序》:“臘日舂光,為一歲計,多聚杵臼,盡臘中畢事,藏之土瓦倉中,經年不壞,謂之冬舂米。”
冬舂米是中國傳統農耕社會的重要習俗,主要指在冬季舂制稻米以儲備糧食的活動,常見于江南地區。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習俗 冬舂米是臘月間的歲時風俗,通常在冬至後第三個戊日(即“臘米工日”,農曆臘月初十左右)進行。人們将稻谷用水清洗後,用杵臼舂去外殼制成米粒,并儲存在土倉或瓦罐中,留待新春食用。這一習俗既是對糧食的加工處理,也寓意着為來年儲備富足。
2. 曆史起源 冬舂米的曆史可追溯至宋代,南宋詩人陸遊曾以“夜碓寒舂玉”描述夜間舂米的場景,而範成大《臘月村田樂府序》明确記載了“冬舂米”的名稱及儲藏方法。古時人們認為臘月米粒堅硬、臘水清澈,舂制損耗少,且寒冷天氣可防蛀蟲,故形成此傳統。
3. 制作方法與科學依據 冬舂米需在黃米(初步加工的糙米)基礎上再囤制一次:将囤心周圍的白米用稻草裹紮,外層堆黃米,經發酵後米色轉為暗紅。這種方法可減少春天氣溫回升導緻的米粒易碎問題,降低折耗。
4. 文化象征 冬舂米承載着“年年有餘”的美好祈願。吃隔年糧象征家庭富足,表達對五谷豐登、生活無憂的期盼,正如民諺“家有餘糧,心中不慌”。此外,它也被引申為“辛勤勞作”的象征,體現農耕文化中勤儉持家的精神。
5. 地域特色 該習俗主要流行于安徽和縣、含山及江南稻作區,與當地氣候和農業周期緊密相關,是勞動人民順應自然節律的智慧體現。
冬舂米既是古代糧食儲存的實用技術,也是中華農耕文化中“未雨綢缪”精神的縮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