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nderstanding;knowing]∶會心
會意的眼色
(2) [associative compounds,one of 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六書)]∶六書之一。指合二字或三字成一字以表一意者。如人與言為信,止與戈為武
(1).六書之一。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依據事理加以組合,表示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如拼合日、月兩字,成一“明”字,表明亮、光明之義。 漢 許慎 《<說文解字>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參見“ 六書 ”。
(2).會心;領悟。 晉 陶潛 《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宋 楊萬裡 《歸途轎中讀參寥詩》詩:“會意貪看三五句,回頭悔失數重山。” 冰心 《去國·斯人獨憔悴》:“ 穎銘 會意,便伸了一伸舌頭,笑了一笑,恭恭敬敬的進去。”
(3).合意;中意。《周書·藝術傳·姚僧垣》:“ 梁武帝 性又好之,每召 菩提 讨論方術,言多會意,由是頗禮之。”《舊唐書·隱逸傳·田遊岩》:“遊於 太白山 ,每遇林泉會意,輒留連不能去。”《太平廣記》卷二七三引 唐 高彥休 《唐阙史·杜牧》:“所至成歡,無不會意。”
(4).了解;同意。《三國志平話》卷下:“帝曰:‘太子但有公事,教軍師會意者。’”
“會意”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分别涉及漢字造字法和日常語義:
會意是漢字“六書”中的一種造字方法,指通過組合兩個或以上的獨體字,綜合其含義形成新字。例如:
定義
将多個獨體字的含義關聯,合成新字表達抽象或複雜概念。如“信”由“人”和“言”組成,表示“人言為信”;“武”由“戈”和“止”(趾)組成,象征持武器行動。
分類
特點與作用
日常語義中,“會意”指心領神會,無需明言即可理解他人意圖。例如:
“會意”既是中國傳統文字學的核心概念,也是日常交流中表達默契的詞彙。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會意字案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或語言學相關文獻。
《會意》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理解”。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會”和“意”。
“會”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6。而“意”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13。
《會意》一詞最初出現在《說文解字》的釋名中,被用來解釋漢字發展演變的現象。後來逐漸被借用到漢語詞彙中表示理解和推測的意思。
繁體字“會”和“意”的寫法分别為“會”和“意”。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結構與現代有所區别。然而,即使字形發生了變化,字義仍然保持不變。由于《會意》是一個古老的詞彙,因此可以假設其古代寫法與現代相似。
1. 我們通過溝通和交流,能夠更好地會意對方的想法。
2. 他聽得一頭霧水,完全不會意老師的解釋。
會心、會商、會訪
了解、領會、明白
不解、不悟、不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