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冬舂米的意思、冬舂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冬舂米的解释

旧时腊日所舂之米。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序》:“腊日舂光,为一岁计,多聚杵臼,尽腊中毕事,藏之土瓦仓中,经年不坏,谓之冬舂米。”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冬舂米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重要习俗,主要指在冬季舂制稻米以储备粮食的活动,常见于江南地区。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习俗 冬舂米是腊月间的岁时风俗,通常在冬至后第三个戊日(即“腊米工日”,农历腊月初十左右)进行。人们将稻谷用水清洗后,用杵臼舂去外壳制成米粒,并储存在土仓或瓦罐中,留待新春食用。这一习俗既是对粮食的加工处理,也寓意着为来年储备富足。

2. 历史起源 冬舂米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南宋诗人陆游曾以“夜碓寒舂玉”描述夜间舂米的场景,而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序》明确记载了“冬舂米”的名称及储藏方法。古时人们认为腊月米粒坚硬、腊水清澈,舂制损耗少,且寒冷天气可防蛀虫,故形成此传统。

3. 制作方法与科学依据 冬舂米需在黄米(初步加工的糙米)基础上再囤制一次:将囤心周围的白米用稻草裹扎,外层堆黄米,经发酵后米色转为暗红。这种方法可减少春天气温回升导致的米粒易碎问题,降低折耗。

4. 文化象征 冬舂米承载着“年年有余”的美好祈愿。吃隔年粮象征家庭富足,表达对五谷丰登、生活无忧的期盼,正如民谚“家有余粮,心中不慌”。此外,它也被引申为“辛勤劳作”的象征,体现农耕文化中勤俭持家的精神。

5. 地域特色 该习俗主要流行于安徽和县、含山及江南稻作区,与当地气候和农业周期紧密相关,是劳动人民顺应自然节律的智慧体现。

冬舂米既是古代粮食储存的实用技术,也是中华农耕文化中“未雨绸缪”精神的缩影。

网络扩展解释二

冬舂米一词的意思是指在冬天磨米。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冬和舂,冬部表示冬天,舂部则表示用杵磨碾。根据部首的划分,冬部属于水部,而舂部属于辵部。根据笔画的统计,冬部的笔画数为4,舂部的笔画数为8。 《冬舂米》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用石磨将稻谷磨成米。因为寒冷的冬天适合进行米的加工,所以冬舂米一词就诞生了。在繁体字中,冬舂米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差异。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代汉字的书写规则,冬部的写法是由两个横杠(“一”)和两个竖杠(“丨”)组成;舂部的写法则是由一个“丿”和七个“丨”组成。这样的写法在古代常被用于书写。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冬舂米》这个词,例如:“冬舂米时要小心操作,以免受伤。”这个例句中用到了冬舂米的意思,并提醒人们在操作时要小心注意自己的安全。 与《冬舂米》相关的组词有冬季、舂盐、磨米等。冬季指的是冬天的季节;舂盐是指用杵磨碾盐等颗粒状物品;磨米则是指用石磨将稻谷磨成米的过程。 近义词方面,可以使用“碾米”来代替《冬舂米》这个词。它们都表示将稻谷磨成米的意思。 反义词方面,可以使用“收割稻谷”来对立《冬舂米》这个词。因为收割稻谷是指在秋天将稻谷收割下来。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