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腊日所舂之米。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序》:“腊日舂光,为一岁计,多聚杵臼,尽腊中毕事,藏之土瓦仓中,经年不坏,谓之冬舂米。”
冬舂米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重要习俗,主要指在冬季舂制稻米以储备粮食的活动,常见于江南地区。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习俗 冬舂米是腊月间的岁时风俗,通常在冬至后第三个戊日(即“腊米工日”,农历腊月初十左右)进行。人们将稻谷用水清洗后,用杵臼舂去外壳制成米粒,并储存在土仓或瓦罐中,留待新春食用。这一习俗既是对粮食的加工处理,也寓意着为来年储备富足。
2. 历史起源 冬舂米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南宋诗人陆游曾以“夜碓寒舂玉”描述夜间舂米的场景,而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序》明确记载了“冬舂米”的名称及储藏方法。古时人们认为腊月米粒坚硬、腊水清澈,舂制损耗少,且寒冷天气可防蛀虫,故形成此传统。
3. 制作方法与科学依据 冬舂米需在黄米(初步加工的糙米)基础上再囤制一次:将囤心周围的白米用稻草裹扎,外层堆黄米,经发酵后米色转为暗红。这种方法可减少春天气温回升导致的米粒易碎问题,降低折耗。
4. 文化象征 冬舂米承载着“年年有余”的美好祈愿。吃隔年粮象征家庭富足,表达对五谷丰登、生活无忧的期盼,正如民谚“家有余粮,心中不慌”。此外,它也被引申为“辛勤劳作”的象征,体现农耕文化中勤俭持家的精神。
5. 地域特色 该习俗主要流行于安徽和县、含山及江南稻作区,与当地气候和农业周期紧密相关,是劳动人民顺应自然节律的智慧体现。
冬舂米既是古代粮食储存的实用技术,也是中华农耕文化中“未雨绸缪”精神的缩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