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履山川的意思、跋履山川的詳細解釋
跋履山川的解釋
同“ 跋山涉水 ”。《左傳·成公十三年》:“ 文公 躬擐甲胄,跋履山川,踰越險阻,征東之諸侯。”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太公五世反葬于周》:“夫 齊 之去 周 二千餘裡,而使其已化之骨,跋履山川,觸冒寒暑,自東徂西,以葬於封守之外,於死者為不仁。”
詞語分解
- 跋履的解釋 謂旅途辛勞奔波。 宋 蘇轼 《答程彜仲書》之一:“承以科詔入都,跋履之餘,起居佳否?” 宋 洪邁 《容齋續筆·盧知猷》:“然由間關跋履,從 昭宗 播遷,自 華 幸 洛 ……其得沒於牖下,亦雲幸也。
- 山川的解釋 山嶽、江河祖國壯麗的山川詳細解釋.山嶽、江河。《易·坎》:“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唐 沉佺期 《興慶池侍宴應制》詩:“ 漢 家城闕疑天上, 秦 地山川似鏡中。”《
網絡擴展解釋
“跋履山川”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á lǚ shān chuān,其核心含義可概括如下:
1.基本解釋
形容長途奔波、曆經艱辛的狀态,常與“跋山涉水”同義,強調克服地理險阻的勞苦。
2.詳細釋義
- 内涵:指不懼艱險、穿越山川的頑強意志與毅力,常用于描述為達成目标或履行使命而付出的努力。
- 情感色彩:帶有對堅韌精神的褒義贊賞,也隱含對旅途辛勞的寫實刻畫。
3.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左傳·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這裡描述晉文公為征戰跋涉山川的艱辛。
4.語法與用法
- 多作謂語、賓語,用于描述長途旅行或任務執行中的艱辛。
- 示例: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曾用此詞批評遠葬行為的不仁:“使其已化之骨,跋履山川……于死者為不仁。”。
5.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書面語,強調克服自然障礙的堅持,如科研探索、文化傳承等場景中展現的毅力。
參考來源:綜合《漢典》、《左傳》及古籍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跋履山川》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征服山川,獲得成功。該詞可拆分為“跋”、“履”、“山”和“川”四個部分。其中,“跋”字的部首是“足”,筆畫數為7;“履”字的部首是“屍”,筆畫數為13;“山”字的部首是“山”,筆畫數為3;“川”字的部首是“巛”,筆畫數為3。
《跋履山川》這個成語的來源比較晚,是出自清代文學家鄭闆橋的《雜詩》。繁體字形式為「跋履山川」。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古代的“巛”字寫作“川”,利用一根橫線代替現代的三點水。古代的“罒”字寫作“網”,現在的“山”字寫作“山”。
以下是《跋履山川》的例句:
1. 他小小年紀,卻能跋履山川,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他成功地跋履山川,成為行業的領軍人物。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山峰、山水、山谷、山澗等。
近義詞有:獲得成功、攀登頂峰、取得勝利。
反義詞有:失敗、挫折、面臨困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