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常,凡庸。 漢 王充 《論衡·講瑞》:“是故 顔淵 庶幾,不似 孔子 ; 有若 恆庸,反類聖人。”
“恒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釋可綜合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充的《論衡·講瑞》:“是故顔淵庶幾,不似孔子;有若恒庸,反類聖人。”此處以孔子的弟子“有若”為例,說明看似平凡的人也可能具備聖人的特質,隱含對比與辯證思考。
如需進一步探讨詞源或語境,可結合《論衡》原文深入分析。
恒庸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有着豐富的含義。在這篇文章中,我将介紹恒庸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恒庸意為始終如一、一貫的習性或行為。它強調了持久不變、始終如一的優點和價值。
恒庸由「恒」和「庸」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恒」的部首是心(⺗),它的筆畫數是4;「庸」的部首是廣(廣),它的筆畫數是5。
恒庸的出處可以追溯到《莊子·逍遙遊》一書中,其中寫到:“恒有無窮之衆,而我獨何以有斯哉?”這句話意味着世界上萬物都在變化,而人得以保持恒定和始終如一卻是一種難得的品質。
恒庸的繁體字為「恆庸」。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恒庸在古代的寫法中,「恒」在上面有一個冬字旁,「庸」則是由廣和永組成。
1. 他的恒庸品質使他在工作中始終保持高效和專注。
2. 面對困難,她展現出恒庸的毅力和勇氣。
相關的組詞: 恒心、恒定、恒久、恒量、恒壓。
近義詞: 牢固、堅定、不變、穩定。
反義詞: 變化、多變、不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