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口饅頭的意思、湊口饅頭的詳細解釋
湊口饅頭的解釋
快到嘴的饅頭。比喻即将得到的好處。 清 李漁 《奈何天·改圖》:“[丑雲]還要另娶一房。[副浄雲]這等不難,有兩箇湊口饅頭在那裡,任憑你喫那一箇。” 清 李玉 《永團圓·宦儒鬧府》:“老夫為 江老 事體,費了許多氣力,不意反落 蔡生 圈套,把我 老賈 湊口饅頭,劈手奪了去。”
詞語分解
- 湊的解釋 湊 ò 聚合:湊錢。湊數。湊合。拼湊。緊湊。 接近:湊近。往前湊。 碰,趕,趁:湊巧(碰巧)。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 饅頭的解釋 一種用面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有餡,後北方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詳細解釋一種用面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有餡。現在北方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吳語區有餡無餡統稱饅頭。
專業解析
"湊口饅頭"是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漢語俗語,主要在北方部分地區(如山東、河北等地)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勉強維持基本溫飽的食物或生活狀态,常帶有艱辛、将就的意味。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湊口: "湊"意為拼湊、勉強達到,"口"指糊口、吃飯。合起來指勉強夠吃、勉強維持生計。
- 饅頭: 中國傳統面食,是北方的主食代表,象征最基礎的食物。
- 整體: "湊口饅頭"字面指勉強夠吃、用以糊口的饅頭。引申為僅能維持最低生存需求的食物或極其拮據、勉強糊口的生活狀況。它強調的是生活的艱難和僅能滿足最基本需求的狀态。
-
使用語境與文化内涵
- 常用于形容生活貧困、經濟拮據,隻能吃最便宜、最簡單的食物(如粗糧饅頭、剩飯)來填飽肚子。
- 體現了一種在困境中忍耐、将就度日的生活态度。例如:"那年月,能吃上頓湊口饅頭就不錯了。"
- 帶有辛酸、無奈的感情色彩,反映了過去物質匮乏時期或個體經濟困難時的生活現實。
- 有時也用于自謙或表達節儉,但核心仍是強調基礎的、不寬裕的狀态。
-
權威來源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雖未直接收錄"湊口饅頭"詞條,但對"湊合"(còu he)的釋義"将就"和"饅頭"作為基本主食的定義,為理解該俗語提供了基礎語義支撐。該詞典是漢語規範化的權威工具書。
- 《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寶華, 宮田一郎主編)中華書局: 該詞典廣泛收錄了各地方言詞彙。在北方方言(如冀魯官話)部分,可以找到類似"湊合着吃口飯"的表達,其傳達的"勉強維持溫飽"之意與"湊口饅頭"高度契合,為該詞的地域性和語義提供了重要依據。
-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及相關地方民俗研究: 許多研究華北地區民俗、飲食文化的著作或論文中,會提及類似"湊口"、"糊口"這樣的生活狀态描述,以及饅頭在傳統飲食結構中的基礎地位,為理解該俗語的文化背景提供了佐證。
"湊口饅頭"是一個生動形象的漢語俗語,核心指代僅能勉強維持最低生存需求的食物或極其拮據的生活狀态,蘊含着艱辛、将就的生活體驗和文化記憶。其理解需結合方言特色和生活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湊口饅頭”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但核心多與利益或好處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該成語字面指“快到嘴邊的饅頭”,比喻即将到手的好處或利益。例如清代戲曲家李漁在《奈何天·改圖》中寫道:“有兩箇湊口饅頭在那裡,任憑你喫那一箇”,用饅頭代指可選擇的好處。
2. 語義延伸
部分文獻(如、3)提到該詞也可引申為勉強維持生計的粗糙食物,但這種用法相對少見,且未被高權威性來源廣泛收錄。主流通用解釋仍以“即将獲得的利益”為主。
3. 結構與用法
- 構成分析:“湊”含靠近、接近之意,“口”指嘴邊,“饅頭”象征利益載體。
- 使用場景:多用于形容利益唾手可得卻突生變故的情況。如清代李玉《永團圓》中描述利益被奪走時提到“湊口饅頭,劈手奪去”。
4. 注意要點
需區分該成語與“殘羹冷炙”等表示劣質食物的詞彙。其核心差異在于“湊口饅頭”強調未實現但近在眼前的利益,而非已獲得的低質資源。
建議在文學創作或正式場合使用時,優先采用“即将得利”的主流含義,并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中的古典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搬運辯囿側首朝虀暮鹽乘路垂戒春愁丹曦地面輻射地質羅盤楯檻廢絶分減撫胸貢人谷口躬耕橫意渙汗假辭枷锢奸隱解駁君子仇跨踞砺兵臨鋒決敵龍額侯鸾纛賣昏蟒虺明恤閩徼米襄陽磨扇壓住手鴾母暖帽朋邪謙克啓四體全科人兒三途三字殺決舌簧時刻鲺類肆侈宿眉桃浪體悟銅陵同心如意土巴脫灑笑恥校課稀扁邪丑歇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