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rn the grass on waste land] 開墾前縱火焚燒雜草
開墾前縱火焚燒雜草。 元 王桢 《農書》卷一:“凡墾闢荒地,春日燎荒。”《新民月報》1952年第2期:“提倡封山育林,禁止燒山燎荒。”
“燎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燎荒(拼音:liǎo huāng)最初指一種農事活動,即在開墾荒地前用火燒掉雜草或害蟲,目的是清理土地、便于耕種。這一做法在古代農業中較為常見,例如元代王桢《農書》提到“凡墾闢荒地,春日燎荒”,說明春季燒荒是傳統農耕的步驟之一。
在引申義中,燎荒可比喻快速掃除障礙或解決困難。例如形容通過果斷行動清除阻礙,類似于“快刀斬亂麻”的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記載或現代法規,可參考《農書》《新民月報》等文獻來源。
燎荒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火和艹,筆畫為12畫。
該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史記·項羽本紀》中,原文為:“燎原燎荒,未可與長世。”意為“燃燒起荒蕪的原野,不能長久存在”。後來,該詞逐漸被用作比喻大規模破壞或消滅。
在繁體字中,燎荒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寫法中,燎荒的“燎”字可以寫成“燎可”,而“荒”字可以寫作“荒野”或“荒草”。
例句:
1. 那場戰火在整個城市燎荒一片。
2. 自然災害導緻了大面積農田的燎荒。
組詞:
1. 荒蕪:指田野草木叢生、不再耕種的狀态。
2. 火燒眉毛:形容情況非常急迫甚至危急。
3. 大規模:指程度、範圍都很廣大。
近義詞:
1. 焚燒:指通過烈火将物體徹底燒毀。
2. 毀滅:指徹底破壞或消滅。
3. 荒廢:指廢棄或不再利用。
反義詞:
1. 再生:指再次生長或産生。
2. 恢複:指恢複之前的狀态或健康狀況。
3. 繁榮:指繁盛、興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