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Zhu,Mountain] 山名,位于河南三門峽以東黃河急流中,形象像柱
亦作“ 砥砫 ”。1.山名。又稱 厎柱山 、 三門山 。在今 河南省 三門峽市 ,當 黃河 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毀。《文選·宋玉<高唐賦>》:“交加累積,重疊增益,狀若 砥柱 ,在 巫山 下。” 李善 注:“ 砥柱 ,山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砥柱 ,山名也,昔 禹 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 河 , 河 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 砥柱 也。” 明 何景明 《渡河》詩:“洪源下積石, 砥柱 屹嵯峨。” 清 金農 《東岡望砥柱山》詩:“ 砥柱 高峰儼帝囷,每于檐隙挹鮮新。”
(2).比喻能負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 宋 陳亮 《<三國紀年>序》:“《春秋》,事幾之衡石、世變之砥柱也。” 明 徐渭 《季先生入祠祭文》:“當其仕也,為砥柱於風波之中,有舉世所難言者而獨言之,舉世所難行者而獨行之。”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有是父,有是子,鹹知家學之淵源;難為弟,難為兄,足壯朝端之砥柱。” 清 楊棨 《感事》詩:“方倚隻身為砥砫,枉遭衆口毀長城。” 清 方文 《都昌懷古·陶桓公侃》詩:“清談能誤國,砥柱在陶 公 。” ********* 《中國對反侵略陣線應有的态度》:“ 中國 二十二個月來的英勇抗戰的光榮曆史,已使她成為國際上反侵略的一個砥柱。”
砥柱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源于地理與文化的雙重意象。從字義解析,“砥”指質地細膩的磨刀石,引申為“磨砺、支撐”;“柱”為直立承重的構件,象征支柱。二者組合後,其含義可分為以下層次:
地理實體
特指黃河中的砥柱山,位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河水》記載:“砥柱者,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此處描述其作為黃河急流中的天然石島,以“屹立激流”的自然特征成為中華文明的地理标志。
文化象征
引申為“在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起支撐作用的個體或群體”。《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最早以“砥柱”喻人:“吾嘗從君濟于河,鼋銜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後演變為成語“中流砥柱”,《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如文天祥在宋元戰争中被譽為“民族精神的砥柱”。
語言應用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政論、曆史論述領域。例如:“中國共産黨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流砥柱”(引自《人民日報》社論)。該詞隱含“曆經考驗而穩固”“力挽狂瀾”的語義色彩,與“棟梁”“基石”構成近義關系,但更強調逆境中的堅韌屬性。
“砥柱”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詳細解析:
一、本義(地理實體) 指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以東黃河急流中的一座山石,古稱“砥柱山”或“三門山”。其山體形如立柱,矗立于激流中央,故得名。該山因河道整治工程已被炸毀,現不複存在。
二、比喻義 形容在困境或危局中能堅守原則、發揮支柱作用的人或力量。例如:
該詞通過自然景觀的堅韌形象,抽象化為精神層面的象征,體現中華文化對責任與堅守的推崇。
寶貨被俘人員标揚才賦趁打夥池亭齒坐出訟楚雅存肄大奸道洽大勢至頂收丢下耙兒弄掃帚鬥勇犯門服朞脯醬伏苓芝剛地鈎罣鈎斫歸師咳咳巴巴很傲橫蠻和韻幻設滑座溷肴将弁蹇困甲世甲萬雞蛋裡找骨頭救鴿蠲敝崇善榄糖鍊骨磨鏡目覩南桁内壼佞言譜傳清敞清快卻頓曲袒繞行日廪喪煞噬不見齒時享時雝霜素松塢違傲效忠